□迂夫子
去年末,我有幸到南方某城参加一个国家级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会。酒店到培训场所大约半小时的车程,主办方安排了大巴车接送。车上有安全带报警系统,如果乘车人不系安全带,座椅就会发出像蛐蛐鸣叫一样的报警声。
第一天从酒店到培训地,司机叮嘱每一位刚上车的乘客要系好安全带。多数人都照做,但有人因为不清楚安全带的系法或者根本没把司机的话当回事,车里“蛐蛐鸣”就此起彼伏。司机又喊了两嗓子,但是多数人置若罔闻,“蛐蛐鸣”依旧。
此时虽是隆冬,车窗外却是一派夏季景象。道旁紫荆花开得非常鲜艳,高大的棕榈树和各种不知名的阔叶树,从车窗旁闪过。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是特别兴奋的,尤其乍一脱下棉衣,浑身轻松,有种开春河滩上撒欢的感觉。一开始还贪婪地望向窗外,陶醉在美丽的风景中,但是耳边的 “蛐蛐鸣”实在扰人心神,便失去了欣赏美丽风光的兴致。 “蛐蛐鸣”声音不大但尖利,持续的时间一长,仿佛能刺穿人的耳膜,钻进脑袋里轰响,让人心烦意乱。突然,身后有一女老师喊道: “谁没系安全带啊,请检查一下,吵死了!”但是,她的喊声依然如泥牛入海,没有激起什么波澜。我的目力所见,似乎有几个人听了喊声后摸了摸身上的安全带,但多数人都没有在意。
中午返回酒店就餐。登上大巴车的时候,我忽然记起来时的“蛐蛐鸣”,心头一紧,脑瓜子先嗡嗡地响起来。这回司机干脆就不提醒,任由“蛐蛐鸣”此起彼伏。后来有几位不胜其扰的人起身四处寻找报警的声源,叮嘱没系安全带的人。我和同伴都觉得前面一位老兄座椅发出了报警声,就提醒他系安全带。谁知这位仁兄一边不耐烦地系安全带,一边说:“系也没有用,只要有一个没系全车都会响。”系完之后,向我俩一甩脸: “你们听听!”大有嫌我俩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意思。果然,车厢里依然有“蛐蛐鸣”,但至少比刚才的声音小了些。我和同伴互相对望一眼,无奈地摇摇头,罢了,睡不着眯着吧,甭管闲事。车窗外的美景也懒得看,为了抵御刺耳的鸣叫声,干脆塞上耳机听歌。
总共两天的培训,每天往返两次,每次车厢里的“蛐蛐鸣”始终就没有停过。再也没有司机或 “多事的闲人”提醒系安全带。大家似乎都习惯了,观景的观景,聊天的聊天,打瞌睡的打瞌睡,一派安乐祥和,仿佛根本就没有“蛐蛐鸣”似的。
按说参加这次培训的都是高中老师,专业素养肯定错不了,能参加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培训便是明证,但车里一直不停的“蛐蛐鸣”,不禁让我咸吃萝卜淡操心起来。我在想,那些始终不系安全带、无视规则的老师,他们是如何管理班级的?他们能培养出守规则的学生吗?进而,我又为大巴车操起了心。如果报警装置再先进一些,能够明确显示出没系安全带的人的座位号,何至于大家满车厢寻 “蛐蛐鸣”?只有精准定位到座位,才会明确责任到人头,否则,就会因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同时,作为管理者的司机也会有的放矢,不至于空喊甚至放任自流。
培训会给我最深刻记忆的就是那一车“蛐蛐鸣”,那尖利刺耳的报警声,有时就会突然在我的耳边回响,仿佛上帝之手拉响的警报。我在这辆行驶的大巴车上,看到了当今社会的缩影。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些人不戴口罩还闯卡,对社区执勤人员不仅污言秽语,还大打出手,让人义愤填膺。其实,我们都在同一辆叫“社会”的车上,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做自己该做的事,否则危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车”上的其他所有乘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