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法治报记者 夏天
法治报通讯员 周宇翔
奉城法庭是奉贤区人民法院历史最悠久的派出法庭,承担着包括奉城镇、四团镇、海湾镇、海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在内传统民事案件的审理工作,案件类型主要涉及婚姻家庭、继承、宅基地等家事纠纷。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恩怨情仇”在这里上演,无不关乎着社会的安定和谐。
近日,一桩亲孙女因继承纠纷状告祖父母的纠纷,在奉城法庭纠纷化解的多元“药方”下,被成功“治愈”。法官通过多元调解,解除了诉讼不能承担的“亲情之重”,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事件起因】
小王的父亲去世后,留下一处宅基地,依法应由她和爷爷奶奶三人继承。如今宅基地涉及动迁置换,小王拿出爷爷奶奶亲笔签名并经公证的“自愿放弃继承承诺书”,以证明自己是涉案宅基地的唯一权益人。
“都是一家人,各退一步嘛!”放下电话,奉城法庭的法官助理刘雪松和调解员卫贤斌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费了很大功夫,终于让孙女小王和爷爷奶奶坐下来好好协商。但调解进行得并不顺利。爷爷和奶奶坚决不认可小王的主张,还说是孙女骗二老签的字!
“我没有放弃!我不是自愿签的字!”爷爷的情绪有些激动。由于双方矛盾由来已久,调解过程异常受阻。考虑到此案是孙女和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纠葛,如果正式开庭,可能将矛盾进一步激化。接手此案的方煜法官先组织双方进行了一次谈话。
按照爷爷的说法,孙女为了独自继承父亲的遗产,假借带爷爷奶奶进城看病之名,将识字不多的二老带至公证处骗取签名公证。小王却说,根本没有这回事,自己不会去骗爷爷奶奶签字,这点底线她还是有的。
【调解经过】
方煜认为,从法律上看,这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案子,但其中牵扯的很多问题却不是单靠法律能解决的。一方面,原被告双方是骨肉至亲,法律上的确权容易,爷孙之间的关系修复不易。另一方面,本案还涉及宅基地即将面临动迁置换的问题,按照惯例,小王会和爷爷奶奶分到同一套新房中,若不妥善处理,后续势必另起纠纷。最重要的是,一方涉案当事人年岁已高,身体情况不太乐观。
如何在依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平衡双方利益,成为化解本案争议的关键。
“百姓之事无小事,扎根基层解民忧。”据奉城法庭介绍,作为最基层的派出法庭,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家门口的法院”建设。无论是在村居委大院,还是社区活动中心,均开展了巡回法庭、举办了法律讲座,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司法解纷服务。
为了更加高效、联动化解纠纷,奉城法庭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群众基础和专业力量,形成一套人民法庭与镇司法所、村委会等主体单位共同参与的联动调解机制,走出一条“法官送法下乡、非诉机制挺前、司法确认终局”的诉源治理新路子。
这一次,这套机制再次运转。为了照顾当事人行动的不便,在前期调解的基础上,法官直接前往爷爷奶奶所在的村子里开展协调工作。
法官直接“上门”调解,小王还是第一次见,对法官的信任感油然而生。在法官的多次劝说下,现场的气氛从剑拔弩张渐渐走向缓和。最终,小王和爷爷奶奶对涉案宅基地份额达成了合理划分。方法官还联系了当地有声望的村委会工作人员一同到场见证,承诺按照划定的份额,为他们各分一套房屋,避免后续分房产生二次纠纷。
通过司法确认,双方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一揽子解决了宅基地权属和动迁置换等系列问题。终于,一场亲情与利益之间的博弈划上了圆满句号。
【调解心得】
在派出法庭,这样的基层调解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据统计,今年以来奉城法庭共处理诉前调解案件422件,占该庭收案总数的23.7%,有效缓解了人案矛盾。其中调解员调解案件107件,占诉前调解案件总数的25.4%。在诉前联动调解机制的帮助下,案件的审理也从高效率办案向高效益结案转变。
“作为基层法庭,下乡调解不仅方便了群众,也是对多元化纠纷解决的重要探索。”方煜认为,如果说判决是一种全有全无的零和博弈,那么调解工作的情法兼容、多元利益的同生共存,则为千头万绪的基层矛盾化解提供了稳定装置,实现法律世界与生活世界、形式正义与实体正义、法治德治与自治的高效对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