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爆雷”须监管“扫雷”

上海法治报 2020年12月01日

  □王丽美

“没想到一夜之间,说倒就倒。”10月,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优胜教育总部大门紧闭,无人办公。除了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地优胜教育部分校区也相续关停。学生无课可上,家长讨费无门,老师已被欠薪数月。经营近20年且在全国拥有千家校区的老牌培训机构——优胜教育近日“爆雷”。实际上,近年来,教育培训行业“爆雷”事件频发。(11月26日《法治日报》)

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家长愿意花重金投资教育,补课经济催热社会培训机构,办培训班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吸引更多的资本、机构纷纷涌入,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校外培训机构达到40万所,市场竞争激烈、鱼龙混杂。为了抢占市场,蓄积生源,或扩充现金流,预收学费、借贷预付成为教育培训行业某种潜规则。

受经济下滑的影响,教育机构融资相对变难,但各项成本、支出却是高居不下甚至还不断上涨,近两年,线下教育机构受到在线教育市场的巨大冲击,于是依赖预付款套路、恶意营销成了机构“回血”“生存下去”的支柱,甚至用教育分期贷来忽悠用户,一旦现金流承压不起,资金链断裂便会“爆雷”,这也成了侵犯学员权益、导致退费难的根源。

针对屡屡曝出的教育机构“卷款跑路”事件,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要求规范收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财务与资产管理的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拖欠员工薪资,学员预交的学费无法退还,并引发了大量投诉,严重影响社会安宁;消费者可能“背负”教育分期贷产生的信用违约风险,金融机构也面临消费贷款难以收回的风险……危害不容小觑。

培训机构频“爆雷”,亟须监管“扫雷”。监管部门要加大收费政策等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明确监管主体,厘清监管职责,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大额资金流动等措施,加强对培训机构资金的监管、防止“欠钱跑路”发生。金融机构也要加强自身的风险控制,谨慎发放贷款。各方协调统筹,及时向消费者发布预警,帮助消费者共同把控风险,构建健康有序的教育生态。

而作为教育预付款、教育分期贷的源头,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在报名时要辨明机构资质,缴费时要牢记“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的规定,不要被各种“多缴多优惠”、教育分期贷的噱头迷住了眼睛,保持因材施教、理性培训的清醒头脑,克服浮躁、功利、贪图便宜的心理,审慎选择,签订正规有效的合同,不让某些教育机构“捞钱跑路”的阴谋得逞,在遇到机构侵权、跑路等事件时,要保留好证据勇敢维权,理性维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