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大雪的含义不是指雪一定很大,而是指降雪和积雪的概率在增大。古时大雪前后,人们已经不太外出劳作,而是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比如腌肉、酿酒等,逐渐形成风俗。而对富裕的人家来说,赏雪也是大雪前后一项风雅的活动。
大雪一定下雪吗
说到大雪这个节气,很多人都会有个误会,认为大雪节气,天地间就应该遍布茫茫白雪。实际上,每年大雪节气前后,我国从南到北真正降雪的地方并没有特别得多,雪量也没有特别大。毕竟,以降水量来说,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我国自江南以北的整个冬季降水量都是偏少的。
那么,不下大雪的节气为何要叫大雪呢?实际上这个大雪,以及前面一个节气小雪,讲得是下雪的概率问题,或者是积雪的概率问题。就好像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小寒,并不是说天一定会很冷,而是形容地面结冰的程度一样,大雪意味着下雪的可能性在增大。也有学者认为,小雪是初雪来临的季节,大雪是积雪出现的季节,这也有一定道理。小雪的时候,雪是随下随化的,而到了大雪以后再下雪,地面上就有积雪了。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分为三候,用来更准确地描述节气的气候特征。大雪的三候是:“初候,鶡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初候,鶡(hè)鴠(dàn)不鸣。鶡鴠,据两晋郭璞《方言》云:“似鸡,冬无毛,昼夜鸣,即寒号虫。”古人认为这种鸟属阳,非常好斗,所以用来比喻斗士。但大雪节气是至阴的节气,所以到了大雪前后鶡鴠也不再鸣叫了。
二候,虎始交。大雪是至阴的节气,所谓“反者道之动也”,至阴之中也蕴含着阳的种子,这是古人阴阳转换的观念。作为猛兽之王的老虎,感受到天地间些萌动的阳气,开始有了交配的行为。
三候,荔挺出。荔是一种植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马兰花。这种植物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用来做刷子。大雪节气前后,这种植物“感阳气萌动而抽新芽”,同样体现了古人阴阳转换,盛极而衰的观念。
有肉有酒,大雪的饮食
谚语云:“小雪封山,大雪封河。”在古代,到了大雪前后,气候实际上已经不太适合人们出行了。所以宋人有词曰:“玄霜绛雪。散作秋林缬。昨夜西风吹过,最好是、睡时节。”自然界讲究个秋收冬藏,人类的行为也要符合四时的规律,这个季节要好好休息了。
不过,咱们中国老百姓自古就是勤劳的。即便不能去田间劳作,在家里也要找点事做。况且大雪节气已是农历的十一月,再不久就要过年了,吃喝用度,也需要做些准备了。
俗语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旧时每到大雪节气,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准备腌肉,称为“咸货”。这种腌制的食物,一方面是为了过年做准备,另外其实也有便于保存的考虑,毕竟古时候是没有冰箱冰柜的。腌肉的具体做法各地当然有所不同,像南京地区一般用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邱炳军:《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前几年有家中老人怀念这种古法腌制的老风味儿,可惜已经买不到咯。
寒冷的冬季,有了肉,如何可以没有酒呢?古人有“冬酿”之说,指的就是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时间酿制的黄酒。大雪时节,自然也在这个范围里面。据说,选择冬季酿酒,是因为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不高,可以轻松地抑制杂菌繁殖,又能使酒可以从容地在低温发酵过程中慢慢酝酿醇厚的风味。当然,古代的先民们未必知道这些科学道理,但生活的经验一样给了他们无穷的智慧。
冰与雪,不一样的风景
今日的冬季,已经不像古时候那么难熬。大家照常工作、上学,周末节假日碰到下雪,还能开心地呼朋引伴去赏个雪景。但在古时候,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多的还是富有阶层的专属。宋人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此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以会亲旧。”南宋《武林旧事》里也有一段记载:“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子,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窈窕淑女,着冬装,捧暖炉,自是景美人更美。
大雪时节飘雪漫漫,水凝成冰,是藏冰的好时节。说到藏冰,有些朋友可能认为古代的人没有冰箱,到了炎炎夏季就没有冷饮吃了。其实还真不是这样,咱们的先人从先秦时期就有冬日取冰藏冰,以待夏天使用的习俗。比如《诗经》里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句子。
从前民间人格化的二十四节神,有人画的小雪神,是一个手持长矛的传令兵,长矛上挂着一面旗,叫作“招雪旗”,仿佛是由传令兵来下达开始降雪的军令。大雪神,还是个传令兵,但不是长矛上挂着招雪旗,而是手里使劲摇晃着招雪旗。从这个细节的差异可以看得出来,人们的意念中,小雪节气是开始下雪,大雪节气是频繁下雪。而且降水的形态变得更单纯,不再是雨雪交替或者雨雪混杂,也更容易形成积雪了。有了积雪,才有银装素裹的景色,才有万山积玉的意境。所以小雪、大雪两个节气,主要比的不是降水量之多寡,而是积雪之有无。
根据测算,1000克雪水当中,含氮化物7.5克,大约是普通雨水的五倍,所以下一场雪便相当于施了一次氮肥。而且雪是慢慢融化,缓缓渗入,其滋润作用更温和,也更持久。尚未融化的积雪,相当于为越冬作物盖了一层被子,“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不仅是肥,是被,还是完全无公害的生态农药。“大雪半融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
当然,各种动物对于下雪,有着完全不同的好恶。谚语说:“落雪狗欢喜,麻雀一肚气。”狗为什么喜欢下雪呢?据说是因为雪掩盖了其他狗狗的气味,它忽然发现了一片无主儿的“新大陆”,于是在雪地里开疆扩土,满地撒欢儿。
麻雀为什么不喜欢下雪呢?因为一下雪,“粮食”就都被“雪藏”了,雪倒是管够儿吃,可不顶饱啊!其实冬天里下一场雪并不容易。降雪,像是冷暖空气的约会。如果只有冷空气孤独地来,那只是风一阵;如果只有暖空气寂寞地等,那只是雾一场。有的时候,好不容易在“老地方”成功约会,可惜约会地点温度太高了,本来可以浪漫地下场雪,但最终却变成了一场不浪漫的雨。
每到冬天,就有南方北方关于如何取暖的段子。说北方虽然外面的世界天寒地冻,但一进家门就像到了春天,在家里穿着背心儿,一边看着雪一边吃着雪糕,偶尔还得开开窗感受寒气,提神醒脑。而南方的冬天经常是湿冷的雪雨盛行,南方的朋友是蜷缩在厚厚的被窝里,戴着大帽子,焐着热水袋,还冻得瑟瑟发抖。所以大家调侃说,冬天取暖,北方是靠暖气,而南方是靠一身正气!说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干冷,冷皮;而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湿冷,冻骨。
(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二十四节气网)
诗词中的大雪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晚起》
(节选)唐·白居易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