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同悲,万众共泣。今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七个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我们深切悼念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深切追思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这段历史从来就不止是历史学家的历史,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以国家的名义祭奠死难同胞、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就是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提升为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乃至世界记忆,给死难同胞以尊重,给国家民族以尊严。可以说,以国家公祭的形式反思历史苦难,回溯历史记忆,是民族精神的一次次检阅,也是人类道义的一次次砥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年复一年的国家公祭活动向世人庄严宣示:中国人民反对篡改历史、谴责倒行逆施的立场坚定不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矢志不渝。
毋庸置疑,我国举行国家公祭,正是为了守护不可忘却的历史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事实真相,以国家之力为正义良知撑腰,为世界和平护航。这一公祭活动已然超越一城、一国,正在成为海内外共同接受的历史认知,逐步形成世界共识。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通过视频向全球公告:南京成为第169个“国际和平城市”。出于捍卫国际公理、坚守世界和平,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友好人士加入到祭祀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队伍中来。
古贤云:“吾辈当自强,方使国族不受他人之侮。”公祭活动即是回放“昨天”的屈辱和苦难,也是凝聚“今天”的责任和使命,更是展望“明天”的福祉和安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殇民恸的历史悲剧将不再重演!
令人欣慰和自豪的是,经过“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前不久,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崛起之功业,民族复兴之愿景,将是对死难同胞、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最好告慰。 沈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