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诊所,“无讼社区”的金山实践

——金山法院十五年建设“无讼社区”工作纪实
上海法治报 2020年12月29日

2009年4月23日,南圩社区法律诊所揭牌成立

调解员褚进余、徐国贤和朱泾法庭法官一起调解小区居民纠纷

2020年12月18日,金山法院联合朱泾司法所、派出所、南圩社区在金山区朱泾镇举办了“南圩社区法律诊所”成立十五周年座谈会本版摄影 徐永其

  □徐永其法官法宣工作室

2005年8月,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金山法院”)退休法官褚进余作为社区志愿者主动到朱泾镇南圩社区司法信访接待站,无偿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化解矛盾纠纷。

2009年4月,金山法院朱泾法庭与朱泾镇南圩居委会共同设立了“南圩社区法律诊所”,开始多元化调解工作。

2020年12月,金山法院朱泾法庭和朱泾镇南圩居委会、朱泾司法所、朱泾派出所等单位签订协议,联合打造南圩“无讼社区”。

从独唱到二重唱再到大合唱,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

如今,退休法官十五年前打造的社区法律诊所已经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金山法院以“南圩社区法律诊所”为载体,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成为传承弘扬“枫桥经验”的有益探索。

●法官下沉  退休法官“坐诊”社区成为百姓贴心人

定时“坐诊”,遇到行动不便或情况复杂的可以上门“出诊”……这不是普通的医院,而是金山法院十五年前开设的一家社区法律诊所,由法官在那里长期“坐诊”。

“有事就去南圩社区法律诊所,那里有法官,免费的。”记者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走访时,不断地从当地居民口中听到这样的话。

朱泾镇南圩居民区是一个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住宅区,近6500人,小区内老年人多、困难户多、外来人员多、低保户多、失业人员多、刑释解教人员多,情况复杂,矛盾纠纷多。

曾任金山法院副院长的褚进余退休后居住在该小区。听说有这么一位法官退休在家,小区里的居民遇到婚姻、相邻等纠纷都找褚进余帮忙解决。

为方便群众,2005年8月开始,褚进余作为一名志愿者在南圩社区司法信访接待站开始义务“出诊”。

据了解,褚进余在居民区做来访接待、法律咨询和调解工作,是没有报酬的。退休时曾有不少单位邀请他去做法律顾问,每月报酬不少于3000元,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了。当记者问到褚进余为何这么做时,褚进余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有奉献精神。”

“无讼社区”建设倡导的是“和为贵”理念,达到“息争止讼”目的。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各种化解机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2009年4月,金山法院朱泾法庭与南圩社区联合成立了“南圩社区法律诊所”,由一名退休法官、一名人民调解员、一名社保队员组成调解队伍,“诊断”“治疗”小区内的纠纷。同时,金山法院朱泾法庭每周派出法官到该“法律诊所”上班,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与指导。

如今,当地居民间发生磕磕碰碰的事,都爱到“法律诊所”断个是非。

“无讼,并不是不让老百姓打官司,而是把传统的‘和为贵’融入基层治理,以防大家打了官司、输了感情。”说起“无讼社区”,退休法官褚进余颇有心得。

法律诊所的调解员徐国贤说,“我退休前就在南圩居委会做调解员,也曾是法院的一名人民陪审员,退休后一直想发挥‘余热’,正好社区需要我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我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法院把司法服务融入到百姓生活,法官、有人民陪审员经历的调解员熟悉当地情况,办案经验丰富,尺度技巧拿捏的精确,人生阅历丰富,精通人情世故,在百姓心中也有权威,遇到事儿了,给他们掰开了揉碎了讲,群众也信服你。”金山法院副院长宫爱萍说。

●党建引领  法律诊所成为展示党员形象的窗口

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践行者,“无讼社区”建设离不开党建引领这一“红色引擎”。

的确,在南圩社区法律诊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褚进余、徐国贤两位共产党员,始终不渝地为社区居民热情服务。

赵某购房提前支付定金,却因房屋涨价拿不到房子,一拖就是多年,听邻居说南圩社区里有个“法律诊所”,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前来。调解员褚进余接手后,就和其他调解员一起进行耐心调解。经过来来回回多次调解协商,拖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化解,双方和解,赵某也拿到了本金和违约金。多年的心结,还是褚法官给他解开了。

前不久,南圩社区内正在进行公房修缮,因施工方操作不当造成某栋排污管堵塞,二楼以上住户家家污水漫溢,加之天气闷热气味难散,居民怨声载道,抵触情绪强烈。南圩社区法律诊所得知这一情况后,调解员徐国贤第一时间前往现场了解居民受损情况,督促施工方尽快重新铺设管道。针对一些居民产生的抵触情绪,徐国贤与居委会干部多次挨家挨户上门做疏导工作,成功说服受损居民继续支持修缮工程,施工方也及时赔偿了各项损失。

有着50多年党龄的褚进余表示,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褚进余这样说道。

据了解,徐国贤也是一名老党员,他经常在凌晨接到“求助电话”。“我的手机号码在社区内几乎无人不晓,有些小夫妻闹矛盾半夜来电需要调解。”徐国贤说。

作为居民贴心“老娘舅”的褚进余,被评为感动朱泾“十佳好人”和金山区优秀共产党员。调解员徐国贤有着“社区调解明星”称号,今年他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社区法律诊所’中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红色力量贯穿了‘无讼社区’建设始终。”朱泾镇南圩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伟萍说。

据了解,十五年来,“南圩社区法律诊所”共接待居民来访3511人次、法律咨询服务1932人次、调处矛盾纠纷560起,制定调解协议书215件。居民区未发生八类刑事案件,涉及居民区的矛盾激化案件为零。在2019年11月启动的售后公房修缮工程中,“法律诊所”成功化解纠纷265起,没有一件民事纠纷起诉到法院。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退休法官褚进余、人民调解员徐国贤是法院“无讼社区”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共产党员心系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法律诊所”已经成为了展示党员良好形象的一个“活窗口”。

●多元共治  诊所诊疗模式助力社区法治建设

经过十五年实践,“南圩社区法律诊所”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获得百姓的好评和社会的肯定,对“无讼社区”的创新实践赋予了“枫桥经验”新的内涵。这种“法官+调解员”的“法律诊所”模式也被证明是调解纠纷的有效手段。这种模式让小区纠纷少了,环境变和谐了,百姓也慢慢从不理解变得更理解了。

金山法院朱泾法庭庭长褚红梅认为,“‘无讼社区’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事情,随着人民群众对司法需求的期望越来越高,单靠法院诉讼服务已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多元共治。”

2020年12月18日,金山法院在金山区朱泾镇举办了“南圩社区法律诊所”成立十五周年座谈会。会上,金山法院朱泾法庭联合朱泾镇南圩居委会、朱泾司法所、朱泾派出所共同签订了《传承枫桥经验,共建无讼社区》协议,多元共治,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示范社区。

如今,“法律诊所”的调解队伍已经扩大到居委会两委班子人员、社区法律顾问、朱泾法庭在职法官以及社区网格队员和骨干志愿者。

调解员徐国贤表示,多元共治让调解人员结构得到不断完善,社区的矛盾纠纷不断减少,也让法律诊所的口碑越传越广,其他社区的居民纷纷慕名而来,进行法律咨询,调解矛盾纠纷。

“其实,无讼社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调解矛盾纠纷,也可以成为一个综合性工作平台,助力社区治理、法治建设、德治教育,要让多元共治成为无讼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社区治理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发展。”这是南圩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伟萍对“无讼社区”的新解读。

金山区司法局副局长裴雄卿表示,通过多元共治,要释放“南圩社区法律诊所”这一品牌效应,积极探寻和推广“无讼社区”建设经验,努力变“盆景”为“风景”,聚“风景”为“全景”。

金山法院院长鲍慧民表示,金山区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共建“无讼社区”,是法院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法院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主动延伸审判职能,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更多的司法力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