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的疫情相关法律问题到冒名顶替上大学、外卖骑手劳动权益等社会热点;从年中审议通过的《民法典》到刚刚通过的新《著作权法》与《刑法修正案(十一)》,今年的“法治论苑”版面依然全程跟进,为您带来国内知名学者的真知灼见,以理性的视野谱写非同凡响的2020年。
聚焦疫情
2月,理论学术部启动“疫情视野下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构建”专题,并一直持续到4月份。
先后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研究员刘丹,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法学所生命法研究中心主任、温州大学柔性引进人才刘长秋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动物保护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李坚强,华东政法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邹荣教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钱叶芳教授,上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颜士鹏等法学专家发表他们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立法、修法、执法以及监管的意见与建议。
同时,我们还引导学者从抗“疫”到“疫”后复工复产全方位探索特殊情况下的法律应对。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张继红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诚信联合撰文《数据战“疫”如何纳入法治轨道》,文章被上海人大网站转载。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司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永东发表《对疫情防控的法治思考》;
华东政法大学律师事务研究所教授王俊民撰写《疫后民企刑民事诉讼权利保护》;
时任华中师范大学应用法学与法治社会研究院院长、教授杨凯撰稿《以社区网格基层治理助战“疫”》;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应平撰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人大常委会如何行使法定职责》。
跟进立法
●《民法典》
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诚信与上海大学法学院讲师陈吉栋共同撰写的《民法的精神主线与新兴技术》一文探索《民法典》的智能维度,文章被上海人大网站转载。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士国在本报发表《民法典的解释适用与发展》一文,从民法典解释适用发展的角度回答“住宅用地70年续期真的收费吗?以及民法典实施后是否就民商合一了?”等问题。
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法研究中心主任张秀全撰稿的《后民法典时代更需注重司法》刊发。
●《著作权法》
5月,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王勉青应邀撰稿《回应技术变革 修法可更进一步》,分享她对《著作权法》 (草案)修订的思考,同样受邀发表相关论述的还有时任上海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的许春明教授和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华劼。
11月新《著作权法》刚刚通过,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许春明撰稿《新〈著作权法〉对实践的回应》一文,从技术新发展和文化新业态角度分析新《著作权法》带来的影响。
●《刑法修正案(十一)》
7月,《司法解释纳入刑法的调整思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童德华教授撰文简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条目一与条目二。
10月,同济大学法学院金泽刚教授撰写《刑责年龄下调还需“两条腿”走路》提出,“除了刑事责任的承担外,专门教育矫正如何做好与刑事追责制度的衔接也是关键”。
解读热点
7月,华东政法大学杨兴培教授撰写《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刑罚规制与完善》一文,从刑法层面对“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予以严肃讨论。文章介绍冒名顶替入学的刑罚变迁,梳理刑法维护教育公平的现状与应对,并提出了自己的修法建议。
文章引发学界强烈反响,被数十家知名法律公众号、网站转载,北大法律信息网也将文章放在头版重点位置推荐阅读,引发广泛关注。
就民众关注的热点事件,本报邀请上海市法学会生命法研究会会长、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李惠撰写《单身女性冻卵的法律现实与未来》(1月1日),探讨如何确保女性生育权;
邀请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曹艳春教授撰写《外卖骑手劳动权益保护现状反思》(9月16日)关心外卖骑手劳动权益;
邀请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互联网法治研究院院长、数据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富平撰写《人脸信息使用亟待立法规范》(10月28日),文章被潇湘晨报旗下法制新闻账号“法制现场”等法律信息公众号转载;
邀请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娱乐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清伟撰写《屏摄行为利益相关者及法律规制》(11月4日),对电影《八佰》热播之际,有关屏摄、盗录问题引发的热议予以法律视角的回应。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