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生
一年一度的新年悄然而至。日子过得真快!人们不禁发出感叹。或许一些人对年复一年的新年产生“审新疲劳”,感到如今新年只是个“符号”,与平日没有差别,已无新意。
我不这样认为。
新年新在环境。无论城乡,面貌一新。大红的欢度元旦的灯笼悬挂街头,鲜艳的彩旗插在大道两旁,洁净的马路上一尘不染,清晰的电波传出电台播音员热情洋溢的新年祝福。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到来了!我们已经踏上了新的人生旅程。
新年新在服饰。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早已不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的年代了,人们每天衣冠楚楚,干净整洁,但新年第一天,毕竟不同,人们还是要走进商场,或者网购,选择一套服装,以崭新的面貌进入新年。
新年新在年龄。过一年,增加一岁,任何人都无法在年龄上“暂停”。
新年新在行为。互联网时代,很多事情变得“面目全非”。亲戚之间礼尚往来不再是提着礼品上门,微信点击一下发个“红包”即可。好朋友谈心未必见面,网上私聊照样海阔天空。就是吃饭也不必进饭店,手机上叫“外卖”, “外卖小哥”瞬间送到。
新年新在语言。每年都会有一些冲击力很强的新词汇进入我们的语言世界,它们对时代的前进有某种象征意义。2021年就有硬核、区块链、全民健康、金融风险、数字化生活、凡尔赛文学、文化软实力等。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万事万物每天都在发展变化,每天都在推陈出新。每天都是新的,何况每年?新年确确实实是新的。有人觉得年年有新年,新已乏善可陈,这是一种错觉,新年之新客观存在,并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
身处日新月异年代,为了生存与发展,芸芸众生不能身在新中不觉新,这样会掉队落伍的。这年月,捧“老黄历”不行,“慢半拍”也不行,没有讨价还价可言。人们要顺利“跨入”新年,需要注意几个节点:
首先要看到新。新的一年,国际风起云涌,市场竞争激烈,疫情不容乐观,反腐仍在路上。在这种形势下,国家有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各地有区域性创新战略目标,企业有跳跃式突破发展蓝图,公民亦应有个性化色彩年度规划,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情怀,为中华民族振兴增砖添瓦,履行公民的使命。这样去做,有益国家,亦有益自己。
其次要适应新。国家工商总局曾经有个统计数据,每五年有50%的企业要淘汰,这个淘汰率太惊人了,说明当今竞争白热化程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现在有不少人热衷于“第三产业”,想方设法在大街小巷开门店,当个店主,可事前没有进行认真的成本核算和营销论证,敲锣打鼓,仓促挂牌,开业几日便贴出“转让”告示,留下联系方式,不仅没赢利,还赔上本钱。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不是“看上去很美”,而是看上去很糟。动脑筋想一想,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日趋精致化,做生意更要讲“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专”。况且置身于网购时代,开实体店务必“三思而后行”。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适应新还应包括重视身体健康,要加强锻炼,劳逸结合,不要迷恋花样百出的“保健品”,卖保健品的人是从来不吃保健品的,不要轻信一些人会“学雷锋做好事”。中老年人是这方面的“高危”人群,主流媒体早就发出警告,保健品是无效的。
还有要把握新。把握新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元宇宙、量子通信、大数据杀熟、无人驾驶等新概念已涌入我们的生活,且势不可挡,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接受新信息,才能把握新的规律。目下一些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打牌、喝酒已成“模式”。人退休后,当然可以打牌、喝酒,但不能把这当“职业”,当“幸福”,不能忘记初心,还是要有价值地活着。
一个人要达到看到新,适应新,把握新的境界,关键在于思想观念要更新。这是灵魂之新。灵魂新了,头脑新了,精神面貌新了,才能“思路一变天地新”。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祝愿每一位同胞都能以饱满的状态迎接新年,跨入人生新的起点!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