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贰柒 制图
□口述:小佳 记录:林可依
小佳三年前从外地来到上海,租借了张阿姨的房子。张阿姨是位独居老人,丈夫早逝,女儿也已结婚成家。为了排遣孤独,她把自己两室户的房子租了一间出去,因此和小佳成了房东和租客关系,也是同一屋檐下的“室友”。
一老一小因为年龄的差异,开始也存在代沟。但是本性善良的张阿姨和纯真、简单的小佳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逐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超越年龄的忘年交。
两个人互相关心,相互取暖。虽然身处异乡,但有了张阿姨的关心和爱护,小佳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我和一个老太太成了“室友”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就在元旦的前几天,张阿姨兴致勃勃地问我:“小佳,你跨年夜有安排吗?如果没有,我们两个一起吃个火锅庆祝新年怎么样?”我高兴地回复她:“好啊,我最喜欢吃火锅了。”“那好,我去准备食材,你爱吃什么,阿姨去买。”看着张阿姨慈祥的笑容,一股暖流从我心里涌过。虽然张阿姨不是我的亲阿姨,但和她在一起,却让我感受到了如亲人一般的关怀和温暖。
张阿姨是我的房东。三年前,我研究生毕业,从遥远的北方来到上海寻找工作。虽然很快就找到了一份事业单位的工作,但是住宿却成了难题。一般外地学生到上海工作,都会租房居住。可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只能和其他人一起合租。经常是一间小小的套房里,住了好几个女生。家人不愿意我在那样狭窄的空间里居住,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地帮我寻找更好的居住地。
我有一个姑姑早年嫁到上海,在上海还算有些根基。她四处打听,终于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一位独居老人,她正好想把自己居住的两室户租一间出去,这个老人就是张阿姨。
刚开始听到自己未来的“室友”居然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我是满心的不乐意。可是姑姑却觉得很不错。她帮我分析,两个人住,人少清净这是其一;其二,张阿姨是为了排遣寂寞才找人合租的,因为她丈夫早逝,唯一的独生女儿也已经出嫁,所以她对钱并不是很在乎,关键是要找个伴儿。既然是出于这样的目的,那她对我一定不会苛刻。而且她生活经验各方面都很充足,如果在生活上遇到什么难题也可以向她求助。
被姑姑这么一说,我觉得似乎有点道理。而且说实话,张阿姨开出的租金不高。这点租金如果在外面租房,绝对租不到这么宽敞的环境。
于是,在姑姑的劝说下,我租下了张阿姨的房子。
曾经嫌她“多管闲事”
我的性格从小就一直比较敏感、害羞。突然和一个陌生人住在一起,我觉得很不习惯。何况,张阿姨的年龄又比我大了这么多,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和身边的同龄人一样,我习惯熬夜,晚上总是睡得很晚,早上却起不来。尤其到了周末,我晚上玩手机可以玩到凌晨两点钟,第二天却总是睡到中午还不想起床。这在我看来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作息,却让张阿姨觉得不能忍受。有好几次,我睡得正香,却听到卧室门被敲得震天响,还伴着张阿姨焦急的喊声:“小佳,你没事吧?怎么还不起来?”我正做着好梦呢,却被张阿姨打断,很是无语。
因为要睡懒觉,再加上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吃学校或者单位的食堂,所以我不太做饭,经常就是点个外卖或者随便弄点杂粮,放在电饭煲里煮一锅就算解决了一顿饭。没想到,这也让张阿姨特别看不惯,好几次她看我吃这些东西,都会在一边唠叨:“这种东西怎么能吃呢,没营养的呀!”虽然我也知道她是出于好心,可经常被她这样说,心里难免有点厌烦。那时候,我甚至有些后悔,早知道这样,当初我就不租这房子了,还不如找几个年轻人一起合租,大家观念相近,相处起来也许会更和谐。
还有一次,张阿姨在打扫洗手间的时候,看到地上都是我掉的头发,不由惊呼一声:“你年纪轻轻怎么头发掉得这么厉害?你是不是肾亏?这可不行,要上医院去好好看一看。”
我一边心里笑她大惊小怪,一边并不当回事。可没想到,过了几天,也就是周五的晚上,张阿姨忽然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明天早上早点起来,我陪你去医院看病。”“看病,看什么病?”我莫名其妙地问。“看你为什么掉头发啊。”我这才想起来上次那件事,不禁暗自摇头,这个张阿姨也太多管闲事了吧!我正暗自思忖着,找个什么理由拒绝她,张阿姨又来了一句:“我已经托人找好医生了,那可是个有名的中医,平时挂号都挂不上的。今天他不但给你看,还是按普通门诊收费呢。”
我不由一愣,张阿姨还专门为我托了人?这个人情也太大了吧。看我傻傻地说不出话来,阿姨急了:“你明天不会有事吧?又不是年底,我想你不会加班的,所以自说自话就帮你把时间定了。”我摇摇头:“我明天没事。”阿姨高兴地一拍双手:“那好,说定了,明天早上7点我们准时出发。”说完,她又不忘叮嘱我一句:“别忘了把闹钟调好。”
我一边答应,一边心潮起伏。真没想到,阿姨对我这么热心。而我平时还总是嫌她啰嗦、麻烦,看来是误解了阿姨的一片好心。
亲情带来了暖意
自从有了那次的看病经历,我和张阿姨的关系改善了很多。我不再想方设法地躲着她,没事时也会和她聊上几句,甚至有时还会向她请教一些做饭方面的问题。每次我问她,阿姨总是显得很开心,她不但教了我很多家常菜的做法,还教我煲一些美容养颜的汤汤水水。有一次,我们两个一起在厨房里炖雪梨银耳羹,她一边教我怎么把银耳熬得更粘稠,一边深有感触地说:“女孩子要从年轻时就开始保养自己。我们以前是没这个条件,到老了,很多毛病就都开始出来了。现在你们有条件了,一定要提前预防,可不要像我们一样,等到老了再后悔。”
说这话时,午后的暖阳正斜斜地照在阿姨身上,她的脸被勾勒出一道金色的轮廓,看上去安宁而慈祥。刹那间,让我想起了已经过世的奶奶,小时候,奶奶也曾这样在厨房一边做饭一边逗我,和我说话……
我静静地看着张阿姨,一股暖意从心里划过。忽然间,我觉得这个小小的房子有了一点家的感觉。
慢慢和张阿姨熟悉了,我们变得无话不谈。她会和我聊她早逝的老伴,回忆他们曾经的点点滴滴;也会和我说起出嫁的女儿以及聪明伶俐的小外孙。每次当阿姨说起这些时,我都能从她的神情中读懂她对亲情的渴望,和她孤单一人居住的那份深深的寂寞。而我也会和阿姨说起留在家乡的父母,说起我去世的奶奶,说起小时候我和奶奶在一起的种种回忆。
说到最后,我们的感受是相同的,就是都十分怀念和亲人在一起时那份温馨的亲情。
我们处成了家人
当我意识到自己和张阿姨其实同病相怜后,不知不觉地对她更依赖了。同时,对她也比以前更关心,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她更多的照顾。
我发现她白天一个人在家很寂寞,就鼓励她多上网,为她下载了很多她爱看的老电影和电视剧。看她腿脚不便,我教会她用手机在各种平台上购买新鲜的荤素菜肴,包括水果点心。送货上门的方式让张阿姨连连夸赞,说送来的菜肴比菜场买的更便宜更新鲜。
而以前不善家务的我,到了周末也主动挑起扫地、拖地这些重活累活,就想让张阿姨多休息休息。
我为张阿姨做的这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也让她牢牢地铭记在心。每次她女儿一家回来,她都会把女儿女婿为她买的水果点心分我一半,我推辞不要,她就急了说我拿她当外人,我只能恭敬不如从命。
最让我感动的是,去年5月时,我妈到上海来看病,需要住一段时间。知道这个消息后,张阿姨二话没说,帮我重新收拾了床铺,让我妈住了进来。这让我特别不好意思,本来是我一个人租住,我妈住进来必然会给她增添许多麻烦。我想去外面借宾馆,却被张阿姨拦住了。她说宾馆又贵,吃饭又不方便,而且还有疫情的风险,坚持让我妈住在她家。我想给她加租金,张阿姨却生气了,说我这么做就是见外,还说我们平时两个人也蛮冷清的,我妈来了,多了一个人还热闹些。我心里清楚,张阿姨这样说只是为了让我安心。
在我妈看病的这段时间,张阿姨又帮我到处打听哪家医院擅长看这个病。有时我和妈妈出门早,她就会早早地起床,为我们做好早饭。我过意不去,让她不要准备,说我们去外面买了吃,可她却坚持说吃点东西出门不会饿着。
我妈的病治好了,回到老家后,她特意快递过来几大包家乡特产,说是送给张阿姨的,以感谢她对我们的照顾和帮助。我妈还感慨地说,没想到张阿姨这么热心、善良,叮嘱我一定要和张阿姨和睦相处。
当我把妈妈的话转述给张阿姨时,她笑得很开心。她说人和人的关系都是相互的。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女孩,所以我们两个人才会这么投缘。
确实,我和张阿姨越处越好,就像家人一般。每次我深夜加班回家,她都会强忍着倦意,坐在灯下等我,看到我安然无恙,她才放心去睡。而我到了季节变换时,也会想着帮她买一瓶防晒霜或者一支护手霜。虽然她总是埋怨我浪费钱,可我却分明看到她脸上流露出的笑意。
虽然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如何,是否有一天在这个城市里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但是,和张阿姨的这份感情我永远都不会忘却。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回来看望她,经常联系她,因为,她就是我在这个陌生城市里的亲人。
手记>>>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曾经有人说,现代社会是一个薄情的社会。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只要认真去体验,去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深情的人多。
因为人是感情动物,需要沟通、交流,也需要爱与被爱。而这种感情,指的不单单是爱情、友情和亲情,甚至还有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和感动。
张阿姨和小佳,原本只是简单的房东和租客关系,但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她们却产生了不是祖孙又类似祖孙,不是朋友又类似朋友的那份特殊感情。
因为她们俩一个是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渴望有人陪伴;一个远离亲人父母,也需要呵护照顾。
而对方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她们感情中缺失的那一环。在她们相互不断磨合、适应,并达到最终和谐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对方美好、温情的一面,感情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最后终于彻底打开自己的心扉,和对方处成了近似亲人的关系。
所以,在这个看似薄情的世界里,其实并不缺乏深情。
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愿意以真情去对待身边的人,那么对方必然也会报以同样的深情。
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怎么做,但我们完全可以从自己做起。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你自然会感受到阳光、温暖和爱。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