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挑选年货美食,低价即实惠?2022年春节日益临近,商场、超市、电商平台等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其中,最直观、最普遍的活动方式就是降价促销。1月20日,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商家的打折促销行为,尤其要注意防范不法商家的超低价陷阱。 (1月21日《羊城晚报》)
放眼当下,食品领域和社区团购俨然成了春节低价“问题”的重灾区。“山寨”和“三无”食品充斥消费市场,由于原料来源不明、生产环境恶劣,舌尖上的安全难以保障。社区团购以“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近年“圈粉”大批消费者,但在“光鲜”背后,商品质量差、虚假促销、低价倾销等问题时有冒头。更有甚者,“放长线钓大鱼”,用“免费”“0元购”“秒杀”等字眼作为诱饵,引诱消费者“上钩”。
一些低价促销看似“真实惠”,实则“设套路”,影响正常的商业竞争,对市场秩序造成干扰。部分商家为了吸引眼球和提升流量,罔顾客观事实,大打低价牌,诱使消费者上当,不仅没有尽到信息披露义务,更是存在主观上的恶意,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关于禁止虚假广告等规定。
但就目前而言,监管方面仍存在不少难点和盲区。譬如,低价陷阱涉及金额较小,很多消费者上当后不以为意,选择不了了之,问题得不到暴露;还有很多平台注册地往往不在受骗消费者所处城市,加大了处理难度。治理相关乱象,亟须消费者、政府部门和商家平台共同作为。
政府部门一方面要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市场准入、行政监管等职权,加强对平台及商家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也应尽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做好信息沟通及行动衔接,打破行政处罚的信息孤岛。只有及时完善监管体系和治理规则,春节消费才能有科学有力的外部护航。
低价陷阱切中的是贪小便宜的心理。这也告诫广大消费者,在考虑年货美食价格的同时,更要擦亮双眼,注重安全和品质,检查商家是否具有经营资质,关注标签信息和产品情况,尽量选择证照齐全、服务规范的正规商家,或者信誉良好、售后有保障的团购商家购买,同时注意保留发票、电子订单、支付页面等消费凭证,以及聊天记录、产品宣传介绍与服务承诺等信息,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积极进行维权。
任何时候,诚信经营都是企业立身之本。商家不能靠低价“忽悠”做“一锤子买卖”,换取一时的“假繁荣”,只有拿出品质优良、产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少些陷阱多点真诚,才能在春节消费市场立得住、行得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