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区并不意味着放飞 市人大代表提出代表建议

“防范区”如何做好内外兼顾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5月11日

普陀警方全力护航防范区商超有序开放通讯员 宋严 摄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随着疫情防控成效不断提高,本市疫情朝着向好的目标前进,越来越多的小区进入到防范区的名单中。但是防范区并不意味着放飞,相反,由于人员流动增加,防范区的疫情防控任务其实更艰巨。如何让防范区“内外兼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市人大代表们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防范区防控须未雨绸缪

据了解,截至5月9日,上海全市共划分封控区9191个,涉及人口数211万;管控区18925个,涉及人口数327万;防范区46156个,涉及人口数1792万。可以看出,上海正向着动态清零的总目标稳步推进。然而随着防范区不断增多,企业复工复产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员流动之后,如何防范病毒的“卷土重来”,成为了下一步疫情防控中的重点和难点。

市人大代表吴剑英认为,防范区普遍实行后,要警惕疫情外溢的可能。当前,防范区原则上仍按照管控区在管理,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必将出现社会面人员可以流动的新管理阶段,居民前期被压抑的情绪和精力需要宣泄,也可能会出现外省市来沪务工人员和境外居民返乡潮,疫情外溢的风险很高,须高度重视。

另外,部分企业已按照市、区两级政府的要求,开始复工复产或者在做相应的准备,物流的恢复、人员的流动(居家和生产场地两点一线的移动、跨上海市行政区的移动)等,均会提前带来人员和产品的市内、外流动,都有疫情传播的风险。

为此,吴剑英代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未雨绸缪,严格管控出入沪交通运输,同时严格落实上海市内交通防控措施。在恢复市内地铁、公交、出租车运行后,司乘人员应定期检疫上岗,落实司乘人员检疫防范手段和车辆消杀措施的保障。乘客必须提供相应的“一码通”验证,确保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的可追溯性。

“数字哨兵”加强场所管理

三类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管理后,由于防范区内会开放“四类场所”,也就是卖场、超市、药店、母婴用品店,这些是人员容易聚集的场所。市人大代表黄晨认为,必须加强商店严格的防疫管理制度,防范区的防控管理是疫情会否返潮的关键之一。黄晨代表建议,建立防范区进商店人员的核酸检测制度,建议有48小时核酸证明才能入商店。同时,商店应严格按防疫规定进货,落实进商店人员、商店工作人员核酸检测等防控管理制度,并专人管理,责任到人。

吴剑英代表则建议,加强出入公共场所的人员管理,在公共场所严格查验“场所码”,保证人员流动的可追溯性。出台外卖补贴等具体措施,积极引导并鼓励市民采用线上购物等无接触方式购物。

建立健全专业化的配送队伍

吴剑英代表建议,对于合格的物流企业在建立核酸检测防疫要求的基础上予以放行,实行白名单制,以配套上述专业市场的需要。

同时,还要严格查验和建立“快递小哥”特殊群体的防疫手段和持证上岗的机制,由其所在单位每24小时进行抗原检测和隔天一次的核酸检测,加强其所在单位的管理责任。对不具有检测条件的单位,建议政府投放相当数量的流动核酸检测站点,为配送人员提供快速核酸检测条件。核定合理物流收费标准,允许特殊时期一定程度的有序市场竞争,防止哄抬价格和不受控制的团购,对于违反管理条例者,建立黑名单制度,予以资格除名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防控能量

吴剑英代表认为,防范区普遍实施后,企事业单位必将成为新的人员地理聚集点。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运行主体,企事业单位具有更好的疫情防控的意志、能力及执行力。因此,吴剑英代表认为,充分发动企事业单位疫情防控的积极性,有利于释放大量的社会精英和基层管理能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及经济恢复的其它领域。在确保复工复产的强大动力下,企事业单位会自主实施最优疫情防控方案,保障生产经营的稳定运行。

吴剑英代表建议,由市政府安排,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疫情防控的充分保障条件,如出台统一的疫情管控工作要求细则(SOP),给予企事业单位有效的指引,并赋予其一定的自主管理空间。同时,为企事业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鼓励性政策,防止其承担不必要的过重责任,进一步激发企事业单位落实疫情管控的积极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