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风劲吹,盛夏登场,又是一年的小暑节气。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在《说文解字》中,小暑的“暑”字,是炎热的意思。所以,小暑就是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节。
中霤之神
小暑,六月节。小暑、大暑是极热中分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六月对应古律林钟,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要纂》曰:“六月为徂暑。”徂,为“过去”“逝”之意。
《玄枢》曰:“其月遇土旺,戊日祭中霤之神。”中霤之神,即后土之神,为古代五祀(其他四神为门神、户神、井神、灶神)所祭对象之一。《礼记·郊特牲》有:“家主中霤而国主社。”孔颖达疏:“中霤谓土神。”班固《白虎通·五祀》曰:“六月祭中霤。中霤者,象土在中央也。”后也为宅神。
小暑三候
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小暑一到,吹来的风都是温热的,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热,老鹰也因为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总之,小暑的天气一点都不复杂,就是一个字:热!
俗语称:“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前后,除了天气格外炎热,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到了雷暴最多的季节,一定要注意预防。
习俗
说到小暑的习俗,自古以来,北方人就有在小暑这天喝粥的习惯,进入小暑后,天气热,湿气重,喝粥可以清热防暑和调理肠胃。小暑过后就是三伏天,到了三伏天,千万别忘了这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伏天的时候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苦夏,饺子、面条、烙饼炒鸡蛋,正是开胃解馋的美味。
养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养生要遵守“春夏养阳”的原则。要是一口气喝下一听冰镇饮料,吞几根冰棒,似乎非常享受,但它对身体的危害却悄然累积——爽一时贪凉,种一棵病秧。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盛夏来临,喝些姜糖水,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另外,清脆爽口的莲藕,是小暑的节令食物,有健脾开胃、补血益气的功效。还有,西瓜、苦瓜、丝瓜、绿豆也都是清热利湿的食物。
豆蔻汤
六月宜饮豆蔻汤去渴。
豆蔻,也称草豆蔻、漏蔻、草果。按杨雄《方言》记载:“凡物盛多便叫作蔻。”豆蔻属姜科,苗像山姜,花为黄白色,二月开花。花在茎下,由嫩叶卷曲而生,始如芙蓉,微红,后渐渐变淡。嫩豆蔻特别贵重,杜牧《赠别》中将十三四岁的妙龄少女比作二月豆蔻,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方有豆蔻年华之说。
豆蔻,仁,味辛、涩,性温;花,味辛,性热。可温中顺气,补脾健胃,消食祛寒。
三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7月18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伏”即潜伏、藏伏之意,尽量减少高温下的活动,规避潮湿之气。
三伏日宜服肾沥汤,可治男子虚羸、五劳七伤、风湿脏虚、耳聋目暗。肾沥汤煎好后分为三服,在三伏日各服一次。
汤饼
《荆楚记》,“六月伏日,宜作汤饼食之,名为辟恶。”汤饼最初为面片汤,是将调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片下锅煮熟,后来又叫煮饼。后来汤饼发成展成索饼,《释名疏证补》:“索饼疑即水引饼,今江淮间谓之切面。”
苦荬
《琐碎录》曰:“宜食苦荬,以益心气。”苦荬,又作苦碟子、黄瓜菜、黄花菜,菊科。味甘,微苦,性寒,无毒。可通结气,利肠胃。
诗词中的小暑
《夏日》
【唐】韩翭
庭树新阴叶未成,玉阶人静一蝉声。
相风不动乌龙睡,时有娇莺自唤名。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纳凉》
【北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苦热》
【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综合整理自《三联生活周刊》、二十四节气诗词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