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7月28日,柳北高速广西贵港段,一辆雷克萨斯商务车发生事故后车门锁死,3人被困车内,过路司机救出2人,1人不幸遇难。现场视频在网上传播后,拍摄视频并喊人救援的司机,包括现场其他参与救援的司机都不同程度地被网暴。29日,第一位下车喊人并记录下现场的司机杨先生(化姓)发布视频称,拍摄是为了记录现场,之所以喊人,是因为仅凭他一个人救不了车里的人。当晚,遇难者女子的姐姐表示,救援司机已经尽力了,他们不希望此事继续发酵。 (7月31日上观新闻)
救人是一种专业技术活,不顾一切救人并不一定能达到最好效果。有时候,救人者通过各自的能力进行专业分工合作,可能更有效率,更容易避免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比如,在这次救人行动中,救人者第一时间没有砸侧面玻璃,是因为不知道后排有没有人,怕造成误伤,后来想到砸后挡风玻璃肯定不会伤到人,还能看到车内的情况,这才决定砸碎玻璃。而当时副驾驶的女子一直喊疼,门又撬不开,现场没有人敢动她,是更懂救人常识的杨先生坚持让大家把女子拽出车,最后成功将女子救出。至于当时有1个人没有能够成功救出,那也是救人者无能为力的结果,网友没有权利以结果去苛责施救者。
退一步说,作为个人,在一些场景中,总有人因为能力不足或心理畏惧等原因,面临法律与道德的选择。完美的选择是既做一个好的法律人,也做一个好的道德人。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出这样完美的选择。在法律上,对于不去见义勇为的人没有任何处罚规定。见义勇为是道德选择,即使那些围观的路人,也不应受到谴责。
一些“键盘侠”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利的圣坛上,把所有事件都套入道德绑架的公式,对人们的行为予以苛刻挑刺,甚至鸡蛋里挑骨头。他们或因无知而无畏,或因懂装不懂,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一边收割流量,一边偷着乐,赌你不敢伸张,赌你没有精力维权。
网络道德绑架是网暴的导火索。最初几个人以看上去十分正确的道德观念作为工具,对当事人进行人格上的苛求,进而引流“盖楼”,以数量的方式迅速左右民间舆论,从而形成自己的话语权,最终套现相应的利益。
网暴行为,不仅冲破了道德底线,甚至已经践踏法律红线。2022年初,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专项行动,其中重点整治的五个方面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 “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治理网暴,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网友的网络素养,引导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此外,各社交平台、门户网站要提高审核能力,改革流量分配机制,既立起“防火墙”、架起“高压线”,又推广“好声音”,壮大“正能量”。同时,涉事当事人要敢于用法律武器回击网络暴力,相关部门用法治“组合拳”提振受害人维权信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