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兴
书房是世界最有文化的地方,“小小书房,能容大千世界”。中华书房文化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深报人、沪上作家朱亚夫先生钟情书房文化,经过三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曾先后出版了8本书房文化的著作。最近又推出《中华书房文化》,全书约24万字,内容包括书房的起源、书房的命名、书房与书籍、历代书房文化的特征、书房中的书卷气、书房收藏、书房的建筑文化、书房的设计和装饰、国外书房和书房探秘等,还收集名家字画、文房用品照片300余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书是一本融知识、学术、收藏价值为一体的精品力作。
朱亚夫先生这本著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立意高、观点新、结构巧妙。
一曰立意高。本书谋篇布局,阐论叙议始终以宣传、弘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宗旨和轴心。人们往往把书房文化,简单地理解为书房+书籍+笔墨纸砚而已。所谓书房文化是指书房文化物品的物质(含有形和无形)的总和,是书房主人的志向、意志、兴趣、爱好等的综合反映。此书则将书房文化上升至学理,从宏至微,对书房文化的外延、内涵,层层递进,分门别类,深入探析。如书房文化可分成八大组成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可分成若干小部分。如书房如何起名、蕴含深厚学问,非一眼见底。再如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种类、特点、制艺,也大有学问等等。诸如此类,彰显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树大根深。读罢全书,令读者对中华书房文化及其价值有了全新认识:“书房是散发书香,熏陶心灵的绿洲;是提高心智,开拓视野的港湾;是孕育新知,创新活力的熔炉”。
二曰观点新。作者研究分析问题的立场明确,观点客观新颖。本书议题跨越二千多年时空,涉及文献资料丰富,诸子百家学说多异。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详细地占有历史材料,去粗取精,消化吸收,科学而深入地揭示了中国书房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和特点。作者在《书房的起源》一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书房是在有文字之后,“在穴居、巢处的原始社会是不可能有书房出现的……只有到社会文明开化,经济迅猛发展,文化繁荣发达,人们在温饱之余,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时才有书房,“大概萌芽于奴隶社会后期”。可谓精当。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书籍不多,不足以筑书房以陈列。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现在检点先秦书籍,确实不多,那是因为之后遭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场劫难,大部分书籍被毁或束之高阁。事实上,春秋战国时期书是很多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就是明证。这一观点很客观,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又如对历代书房文化特征的探析,分成四个时期,即汉晋、唐宋、明清和近现代。窃以为,也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是符合历史断代依据的。
三曰结构巧妙。其一是全书图文并茂,这有利于形象生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本书插有300多幅图片,做到每章每节都配有精美的彩图。这些图片大多是历代文化名人的照片、书房、字画以及文房收藏品的照片,极为珍贵。作者长于随笔写作,运用这优势,借助图片,娓娓道来,使作品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思考性发挥到极致。同时,作者很善于运用民间故事和传说。本书《文房四宝·笔》一节中,在讲述了笔的起源、种类、特点、价值和品赏之后,介绍了几则有关笔的收藏佳话:有“三绝”之称的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妙笔生花”的传说;有唐“鼠须笔”“人须笔”的故事,令读者大开眼界,拓展了读者的思想空间。其二是对中西书房文化比较,科学合理。本书专门用一章介绍《国外书房》,并与中华书房作了比较。作者认为,“中西书房文化有诸多不同,但最大不同是:唯有中国文人具有为自家书房命名的传统。书房名是书斋的眼睛,没有斋名的书斋,其文化内涵是缺损的。”这一见解很有见地。我认为这一章文字虽不多,但很重要。有了这一块就有利于东西书房文化互动,相互学习和借鉴。否则有“万宝全书缺只角”之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