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易水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8月12日

□王俊良

苏代过易水,正是北方最美的秋天。

那时,玉米这种高杆农作物,还在墨西哥本土疯长,尚无缘进入中国的土地。巍峨高大的燕下都,掩映在五彩斑斓的麻、黍、稷、麦、豆的海洋中,状如一叶小舟。

燕惠王于黄金台,设宴欢迎苏代。宴会上,苏代很动情地讲述,过易水时所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故事,并联系燕赵两国一触即发的实际,以及强秦对燕赵两国虎视眈眈的现实。

做为国君的燕惠王,悟出了其中道理,明确表示,燕赵两国要团结,不要分裂;绝不鹬蚌相争,让强秦从中获利。从不战而屈人之兵角度,纵横家苏代,靠雄辩之才,让燕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确有乃兄苏秦之风。

相对而言,卫国游侠荆轲过易水,响动儿闹得要比苏代大,效果却不能跟苏代比。从荆轲求职卫国,遭卫元君坚拒一路北上来看,荆轲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支撑他的野心。过榆次,本想与剑客盖聂过招,被盖聂瞪了一眼,便吓得一路狂奔逃离榆次。

原来,好读书击剑的荆轲,都止于叶公的层面。唯一可圈可点之处,就是能与狗屠与歌手高渐离打成一片。三人整天喝得烂醉,要么旁若无人地在大街上哭,要么扯着嗓子撒酒疯。

这样一个人,竟被燕太子丹选中担纲刺秦。显然,燕太子丹近于幻想的刺秦,是通过对暴秦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才迫使热血文青荆轲拍了胸脯。接下来,房子、票子、女子、车子、位子一起砸向了荆轲!

于历史而言,荆轲为易水平添了悲怆底蕴。一直到东晋,荆轲才走进陶渊明的目光,多了些烟火气。后经唐、宋、元、明、清几十家诗人磨洗,绕来绕去,不出“易水尤寒”窠臼,都是诗人自己的念头,与荆轲无关。

直到李贺过易水,以《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令后世有关易水诗文,再不敢轻易示人。仅“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蕴,也为易水注入不尽的苍凉。

赵烈文过易水,是在与老师曾国藩深入讨论,大清基业不过五十年寿命之后,追随升任直隶总督的老师曾国藩,转任易州知州的。那一年,赵烈文寄希望于慈禧太后与皇帝谒西陵。

知道底牌的赵烈文,因与王室意见龃龉顿生退意。尽管接替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再三挽留,赵烈文还是挂印而去,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悲怆。

詹天佑过易水,是按袁世凯要求,为修一条从高碑店到西陵,长达四十六公里的铁路。专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第二年清明坐火车谒陵修建。后来,这条花巨资修建的铁路,成了清朝遗老梁鼎芬、林妤守陵专线。

阿部规秀过易水,过得趾高气扬。那时,这位被侵华日军誉为擅长运用“新战术”的“山地战”专家,被日本国内誉为“名将之花”的侵华日军陆军中将,骑着高头大马,不可一世地睥睨遭受日军铁蹄蹂躏易水两岸。

躺着离开易水的阿部规秀,诠释了以刀剑说话的人,最终必将被刀剑封嘴的朴素真理。马宝玉、葛振林两位八路军战士,掩埋了跳下狼牙山的战友,过易水再上战场,同样昭示一个道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