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网红打卡地”其实并非开放的景点,有些还极具危险性。资料照片
编者按:
每有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法律问题发生,律师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提示、提供服务。我们为读者采集律师对这些身边事的法律解析,让您不用出家门就可享受“律师服务”。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8月13日在四川省“龙漕沟”发生山洪并造成7人死亡后,不少网友发现此“网红打卡地”实际上是一个未开发景区,属地质灾害点位且多次发生山洪。
记者发现,事发后在多个网络平台仍能搜索到该地点的大量推荐内容且无危险提示。除了龙漕沟外,还有不少“未开发景区”、“野生景点推荐”等内容推荐,这些地点此前已被提示相关风险或事故发生地。
律师分析认为,对未经过商业开发且存在高风险的旅游景点,平台有安全提醒和内容审核义务,发布者也有提醒风险的义务,否则双方均存在一定侵权责任。
实为未开发景点
据四川省彭州市应急管理局消息,8月13日,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河道中未撤离游客被卷入山洪,造成7人死亡。
网上视频显示,事发时,有游客正在龙漕沟附近露营,河道旁边搭建好的天幕都没有来得及收起,就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倒,游客们来不及撤离,被困在洪水中,有的直接被冲走。
实际上,龙漕沟是一段未开发景区。由于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按照当地政府要求,禁止一切人员进入河道内。
但是,在众多社交平台上,都有大量网友发布的“攻略”“游记”等内容,晒出自己前往龙漕沟游玩的经历,配上风景优美的图片和视频等内容,推荐和吸引其他游客前往。
一名旅行博主通过视频的形式,晒出了在龙漕沟内的野炊体验。在浅滩上,搭起帐篷,支起炊具,把饮料放进小溪中冰镇。不仅白天在此嬉戏玩耍,就连晚上也会在此过夜。
另一篇《成都周边游|彭州小众森林徒步秘境耍水避暑》的内容,则组织大家来龙漕沟“AA同游”,该组织者介绍了龙漕沟的美景,设计了11公里的徒步路线,在每周四和周末组织前往。发布者称“这里特别适合周末带娃来避暑耍水”。
三级地质灾害点位
事故发生后,不少网友质疑事发地并非景区,存在安全隐患。记者检索发现,确实在不少APP上将龙漕沟称作“玩水圣地”,还有网友发布在河水中戏水的视频。其他目击者回忆说,当日下午当地只下了一点小雨,因此没想到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山洪。
的确,龙漕沟风景优美,但实际上属于三级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灾害。
据事发地所在的龙门山镇政府2021年发布的文章介绍,汛期沟内容易暴发“齐头水”。文中介绍,“齐头水”是指后山下雨,前山发生山洪的自然灾害。
往往刚听到河道里传来轰鸣声,水头即刻就到达眼前。如果有人碰巧就在河道里,往往来不及逃脱,瞬间就被洪流卷走。
彭州市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事发地并非景区,13日工作人员已通过工作群给各个镇发通知,要求禁止人员进入河道玩耍。
事件发生后,记者在某平台搜索龙漕沟,会出现危险提示“旅游出行,安全第一,请勿在危险地方逗留、游玩”,相关推荐内容也已被大幅下架。但是在多个其他平台,大量相关内容仍存在。
平台有提醒与审核义务
类似龙漕沟这样极具危险性的“网红打卡地”信息在相关平台上比比皆是,此前也曾有不少景区发生危险事件。对此,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桂林律师对记者表示,对未经过商业开发且存在高风险的旅游景点,平台有安全提醒义务和内容审核义务。发布者在发布视频时也有提醒广大观众风险的义务。若均未做出风险提示,平台及发布者均存在一定侵权责任。
许桂林律师提醒,若旅游主管部门作出禁止进入等提示时,旅游者为自身安全考虑,不得进入游玩;发布者在发布未经商业开发旅游景点时,应核实景点风险是否是禁止旅游或进入。若存在禁止旅游或进入提醒时,建议不得发布类似旅游视频。
上海澜亭律师事务所张耀律师告诉记者,这些平台应当有监管、审核相应视频、博文的义务,并应当对包含危险行为或不安全因素的内容添加明显的安全提示,对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内容及时删除。若平台发现相关安全隐患或虚假信息,但未及时履行上述义务,除可能受到行政处罚以外,还应当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对于一味追求流量、博取眼球而忽视安全警示或故意虚假宣传、恶意引导的博主,可能将承担侵权责任,情节恶劣的可能会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温婧 屈畅)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