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酷暑消,秋风凉

上海法治报 2022年08月31日

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柳永

处暑,太阳黄经150度,七月中。“处”是“止”,暑气至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以待来年了。阳气炽热而催熟万物后自然退位,阴气开始弥漫,才秋风渐肃,就是中秋了。恭敬为肃,处暑后,鹰感肃气击鸟而祭,万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现。而秋之整肃又为冬之休养,休养中才有更新萌生。自然之境神圣而庄严。

处暑三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鹰乃祭鸟:处暑之日“鹰乃祭鸟”,说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古人称之“义举”。

天地始肃:后五日“天地始肃”,这个“肃”是“肃清”,天气因“肃”而清,因“肃”必“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

禾乃登:再五日“禾乃登”,禾是五谷各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白藏

白藏是《尔雅》给秋的称谓,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秋天收成,所以,《释名》解释秋为“就”,“万物就成”最贴切。而《礼记》引申出秋为“愁”的概念是,“愁之以时,察守义也”,认为整肃后才有收成,整肃就是审察是否守义的过程。

金秋

西方为金,故为金秋,金在四季的位置——夏至:金胎,金孕于火土之中,立秋:金相,秋分:金旺,立冬:金休,冬至:金废,立春:金囚,春分:金死,立夏:金殁。

秋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鹜是野鸭。秋光清浅,秋明空旷,此时那水让天滤成净透,任何色彩都包含在它的清潋之中,杜甫因此用“秋水为神玉为骨”,白居易用“秋水淅红粒,朝烟烹白鳞”,皆意境深远。

秋云

竹风醒晚醉,窗月伴秋吟;早起凉意爬上胳膊,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秋波正澄清,秋光轻浅,秋云委婉,正切秋水伊人之想。天水秋云薄,天长杳无隔,秋意冉冉,一年中最美季节将至。

秋声

欧阳修的《秋声赋》,记得最清晰的竟是童子所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杜甫写“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树声为悲,悲声越满,天越孤高,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思。

愁声

处暑是暑气止息后潜藏,“处”是止息。为什么止息呢?因为万物已经长成,它潜入地下,是不愿见它们随后即将凋伤、伤残而如血。处暑由此是夏的真正告退,熏风变金风,天高气爽、衣宽体瘦,亦是草木即将哀怨、虫声即将变愁声时。肃秋到,雁南飞,月寂寥,李白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令人感伤。

秋思莼鲈

秋思莼鲈,但莼鲈本都是春意之承载。袁中郎描绘此物——枝如珊瑚,其冻如冰,清泠泠附枝叶间,清液欲滴。其口感香粹柔滑,如鱼髓蟹脂,清轻远胜。此物娇脆,半日味变,一日而味尽。

增咸减辛

孙思邈说:此月“肝心少气,肺脏独旺,宜安静性情,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勿冒极热,勿恣凉冷,勿发大汗,保全元气。”

戾气

入秋后,戾气盛行,风飙戾戾,雾气霏霏,秋寒紧逼,庭树就肃然待落叶了。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戾是曲,是要逼迫着曲身相迎,要变人为在户下摇尾乞怜之犬。为人不愿为犬,就会抵触而变乖戾。乖本是违抗,违抗就会变态。再要逼迫,就只得施暴而变成暴戾。  (综合整理自三联生活周刊、诗词网)

处暑诗词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闲适》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