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1月15日下午,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市政府在世博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新当选的上海市市长龚正与记者见面并答记者问。
5.5%增速目标:三方面要下更大力气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上海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问题时,龚正说,刚刚过去的2022年很不容易,全市人民都很拼,我们积极应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叠加冲击,上海经济走出了V型反弹,上海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显示出四个持续的鲜明特点。
首先是城市核心功能持续巩固。去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实现近300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0%;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
二是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实际利用外资再创新高,预计全年增长5%左右,超过235亿美元。尤其可喜的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商研发投资中心还有一定数量增长。
三是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2%左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1.4万亿元。
四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如最大的民生就业,我们设定了55万个新增就业额度,实际新增就业岗位56.3万个;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设定在3%以内,实际控制在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9万元左右。这些都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龚正说,刚刚闭幕的市人代会确定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5%以上,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考虑现实可能。上海承担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溢出带动效应正在加快释放。去年出台的一大批稳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效应也在持续显现。加上去年基数较低等客观原因,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足够支撑,也有足够信心。二是考虑发展需要。我们也希望通过量的合理增长为更充分的就业、更稳定的物价创造更好条件,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三是考虑远近平衡,以更好实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龚正说,要实现5.5%以上的增长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特别是在三方面下更大力气求更大突破:一是充分发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牵引的作用,积极谋划推出一批首创性、集成性、引领性的举措,把国家战略综合优势更好转化为上海改革发展胜势。二是加快释放稳增长政策的综合效益。正在抓紧制定新一轮助企纾困、提振需求的行动方案,加大政策攻击,提高政策合力。三是持续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6.0版,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十年完成“两旧一村”改造,再难也要解决
新华社记者提问,上海在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民生难题——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后,提出要在两届政府内完成“两旧一村”改造,请问为什么要设立这个目标,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什么?
龚正说,这几年,上海市提速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完成了55.3万平方米、75.3万平方米和90.1万平方米。去年7月下旬,上海完成了剩余的20多万平方米改造,提前完成了原计划要到“十四五”末期才能完成的目标,历史性地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画上了句号。
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完成改造后,上海客观上还存在着不少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共有近40万平方米,还有小梁薄板房屋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旧住宅,另外城中村的改造任务也很重。居住在这些区域中的市民,改造意愿十分强烈。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再提速加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这件事难度很大。光从资金需求来说,根据初步计算,“两旧”改造需要6000多亿元,这是很大的资金量。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市委、市政府准备用10年时间完成这一改造任务,具体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5年要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近40万平方米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基本完成有一定安全隐患的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第二步,到2027年要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完成中心城区周边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第三步,到2032年要全面完成不成套的职工住宅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
今年,“两旧一村”改造主要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要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旧改,完成28万平方米小梁薄板不成套旧住房改造,还要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我们将采取“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政企合作”的方式,更好发挥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统筹平台的作用,全力推进这项工作。
将在这些领域赋予浦东更大改革自主权
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打好浦东引领区这张“王牌”的问题时,龚正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一年多来,我们紧扣“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的重点任务,全力落实中央指示意见,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的浦东经济增长快于全市2个百分点左右,全市经济发展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充分彰显。
龚正表示,我们也正在配合国家相关部门,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加快出台。该试点将在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要素流动和产业创新等领域,赋予浦东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我们将对国家授权的事项形成“一项一方案”,打好组合拳,实现新突破,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
一是深入推进首创性改革,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配合,制定实施补充,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更大程度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二是深入推进引领型开放,坚持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争取在服务业开放、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三是深入推进集成化创新,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率先实施更加便利高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秩序,加快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
努力缓解群众配药、买药难
新民晚报记者提问:疫情防控现在处于新阶段,从原来的“防感染”到现在“保健康,防重症”,上海是怎样应对的?尤其是针对“一老一小”等脆弱人群,采取了哪些措施?
龚正说,当前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进入新阶段。这段时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健康、防重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最近,全市经历了一波感染高峰。我们强化防重症的关口前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氧疗、输液、住院等诊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我们强化市区两级医院重症救治资源扩容,统筹医院各类科室资源,迅速将ICU床位提升到7500张以上,配备重症医护人员近万人。
二是全力保障市民用药需求。前段时间,部分热销药品供不应求。我们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拓宽采购渠道,紧急组织进口药品,坚持患者优先、精准投放,优先保障医院、养老院等重点机构用药需求,努力缓解群众配药、买药难。接下来,我们还要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和药品供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资源储备,提升保障能力。
三是全力强化重点人群防护。“一老一小”是保健康、防重症的重中之重。家家都爱小,人人都会老。我们坚持预防、救治两手抓。通过加强对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等脆弱人群的健康监测,严格养老院、护理院闭合管理,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等措施,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建立重点人群与医疗机构对接机制,畅通绿色通道,尽最大努力提升救治效果。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走出新路
在回答记者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揭牌三年来,在制度创新中的最大亮点,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的问题时,龚正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三年来,坚持“制度+项目”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跨行政区、共建共享的新路,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制度创新试验田结硕果,累计推出112项制度创新,构建跨区统一规划体系,其中有30多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其次,区域高质量发展增活力,促进互联互通、产业创新,推进了10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5600亿元。再次,生态生活环境提品质,元荡生态岸线全面贯通,公共服务普惠便利,一体化发展成果惠及示范区居民。
龚正说,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加力之年,上海将与各级各方紧密合作,共同下好国家战略先手棋,主要做到“三个持续”。第一,持续抓好制度创新重点突破,持续抓好制度成果深化拓展,抓制度创新重点突破、难点攻坚,抓制度创新成果落地生效、复制推广。第二,持续提升项目建设显示度,制定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推进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早出形象、早出功能、早见成效。第三,持续增强治理机制执行力。
终极目标是让上海拥有2000座公园
有媒体提问:上海在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上实现哪些成效?在抢占绿色低碳发展这一新赛道方面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对此,龚正表示,近年上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国家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每立方米39微克降至25微克,如期消除劣V类水体,全市公园从2017年的243座增加到670座。过去五年,上海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2021年7月在沪上线运行,截至去年年底,碳排放交易配额累计交易量2.3亿吨,累计交易额104.8亿元。
让上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全面推进生态优先、节约绿色低碳的发展重点有三条。第一是持续的“减雾”。
第二是降碳,重点是建设深远海上风电示范、绿色清洁能源等重大项目,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推进制度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第三是提升“一江一河”的品质和功能。在此基础上,上海主城区的外环线、五个新城都要打造一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央公园。今年要新建公园120座,到“十四五”末期,上海要形成公园城市,新建600多座公园,达到千座。到2035年,上海要实现建设2000座公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