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关注盲盒营销给青少年带来的不利影响

保护未成年人 立法规范文具盲盒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1月16日

市人大代表陶爱莲 记者 陈颖婷 摄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近年来,盲盒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被很多行业快速复制。市人大代表陶爱莲关注到文具行业的盲盒营销给青少年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为此,今天上海两会期间,她带来了一份有关强化未成年人保护,立法规范文具盲盒的建议。

在陶爱莲看来,盲盒的“赌性”对青少年性格成长造成危害,文具盲盒带来了社交绑架和攀比行为,盲盒营销造成了文具设计娱乐化倾向等。因此,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她建议本市应尽快立法规范文具盲盒。

陶爱莲表示,盲盒的致瘾性就是斯金纳箱原理。“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就曾经设计过著名试验,将小白鼠关在一个箱子中,一开始只要小鼠按下杠杆就能得到食物,小鼠吃饱了就不会再按压杠杆。后来他又改变投放规则,小鼠按压杠杆有时有食物有时没有。于是,小鼠会不断按压杠杆,即使吃饱了,也会继续按压杠杆。小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原因就在于养成了对不确定性的偏好。”陶爱莲指出,青少年正好在性格养成期,不确定性的偏好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性格中的赌性。她告诉记者,当前,文具盲盒(包括盲盒式卡牌)已经成为学生群体中的社交工具。学生群体的社交圈相对较小,很容易形成“社交绑架”现象和攀比行为。经常有新闻报道,孩子为了获得所谓的“隐藏款”会要求父母花很多钱去购买盲盒。此外,文具盲盒还影响了文具产品迭代升级的正常趋势。企业在开发文具产品时会更加关注带有娱乐和社交属性的噱头,而不是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升,这不仅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正常学习。

陶爱莲坦言,因为盲盒营销模式比较新,国家层面的立法还尚未涉及。在本市地方立法虽有探索,但相关规定也比较原则和宽泛。比如在《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规定了开展随机销售活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针对文具盲盒存在的上述问题,目前缺乏针对性的、具体的法律规定。

为此,她建议采用修正案的方式在《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增加对文具盲盒的专门规定。她建议,规定不得在以青少年为主要用户的文具产品(包括卡牌)中采用随机销售性的产品设计或营销方式。同时,规定盲盒式文具产品(包括盲盒式卡牌)不得进入本市中小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