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假货的防伪扣竟也被“山寨”

两被告人获刑3年 缓刑3年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4月11日

□记者  夏天

本报讯  商品上的商标防伪扣是日常最常见的防伪方法之一,然而令人防不胜防的是,鉴别假货的防伪扣竟然也被“山寨”了。日前,杨浦区人民检察院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提起公诉的案件公开开庭审理,部分人大代表、企业代表现场旁听了庭审。杨浦区人民法院当庭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判处两被告人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

2020年5月起,被告人王某麒在未取得某知名注册商标品牌授权的情况下,购买了许多空白防伪扣,随后租赁某办公场所,自行通过激光打标机将某知名品牌标识打印在空白防伪扣上,并通过网店对外销售。一年多的时间,王某麒共计销售该标识防伪扣30余万个。次年3月,被告人王某(王某麒妻子)见有利可图,随即加入一同制造该注册商标标识,7个月的时间共同销售带有该标识防伪扣20余万个。

案发后,检察机关就第一时间对本案进行提前介入,对接知识产权权利人,沟通案情,引导其提供涉案的全面证据材料,同时引导公安机关及时固定涉案网店的后台数据。

制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标识是制假、售假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不仅严重扰乱了国家对商标的管理秩序,还侵犯了商标注册人对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影响了产品质量、产品安全。知识产权权利人“先鉴别、后发货”的新经营模式,保障消费者安心购买正品商品,以此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因此涉案商标标识承载的是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需求和信任。两名被告人将生产、销售的假冒涉案商标防伪扣流入市场后,给包装的假冒伪劣产品添上了非法“保护色”,进而还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危害,对市场正常经营秩序造成破坏。

庭审中,杨浦区人民法院当庭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判处两被告人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

为延伸办案效果,强化诉源治理,检察官认真分析梳理案件成因,围绕升级技术手段、不断加大防伪力度;搭建数据排查模型,强化防范能力和水平;完善线索移送机制建设,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等多个方面,依法向被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

被害公司回复表示感谢检察机关对企业健康发展、免于知识产权被侵害所提出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已逐项研究检察建议内容,并落到实处,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及品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现场旁听庭审的人大代表、企业代表纷纷表示,通过旁听庭审,感受到了司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企业、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