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茶座

调研当学周总理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4月24日

□张桂辉

调查研究,既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工作作风问题。重视不重视调查研究、善于不善于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履职能力强弱的“分水岭”、作风优劣的“晴雨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周恩来扑下身子调查研究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感人至深,发人深思。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党的百年实践证明,不论是革命战争,还是经济建设,抑或是改革开放,但凡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重要部署、科学决策,都离不开调查研究。

中共中央办公厅在新近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指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搞好调查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是,就要像周总理那样,眼睛向下,人到心到。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全国各地发生了触目惊心的大饥荒。大病初愈的周恩来,一路风尘来到河北邯郸,通过四个昼夜的深入调查、去伪存真、深刻思考后,含泪向毛主席作了详细电话汇报。之后,中央作出了调整有关政策、取消集体食堂,实行分户吃饭的英明决定……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90多年过去了,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从来没有丢,一直在延续。这,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然而,在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有的前呼后拥、兴师动众;有的装模作样、流于形式;有的道听途说、浅尝辄止;有的爱进富裕人家、怕去贫困农户……。人到心不到,转悠一阵子,洋洋洒洒的《调研报告》,既缺少有价值的例证、有力度的分析,更缺乏有哲理的阐述、有见地的对策。这样的调查研究,不单没有收到多少实际成效,而且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天,周总理来到一个单身老汉家,独自坐在门口的矮凳上,与对方亲切交谈,一外一内,一问一答:“多大年纪啦?”“六十五岁。”“是虚岁吧?”“是,1897年生人。”“你比我大一岁,你属牛我属虎,我们是同一时代的兄弟。”一个日理万机的大国总理,与一个贫困潦倒的小村贫民,平起平坐不说,还以兄弟相称,瞬间打破了彼此间的隔阂,什么真实情、什么掏心话也能听到。反观当下少数领导干部,或多或少滋生了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长官意志。反映在行动上,不同程度脱离了人民群众,有意无意的背离了群众路线,开展调查研究时,走走过场,做做样子。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长期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向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带头开展调查研究。社会发展了,时代不同了,优良传统不能丢。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更要学会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无论什么时候,不管什么主题,但凡下基层调研,务必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要迎来送往,不做蜻蜓点水。而要像周总理那样,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人到心到、耳目并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调研成效,培育并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夯实并提升科学的执政本领。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新时代,新使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注重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搭准群众脉搏,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放在心上。其中,一个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前提是——努力做到、自觉做到“眼睛向下”。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务多高,不管工作多忙,都要自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都要学习周总理,责任在心、一沉到底,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扎实开展调查研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