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藤摸瓜,制假售假“一锅端”

检察官抽丝剥茧查明真相,直捣抹灰石膏制假窝点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4月28日

资料图片

□法治报通讯员  蒋芸芬 法治报记者  徐荔

在建的公寓应使用知名品牌S牌的抹灰石膏,可是经过鉴定,套着S牌包装的石膏竟然表里不如一,装着的并非S牌石膏。经办石膏采购事宜的三人却表示使用的石膏是从一家具有S牌石膏授权的经销商那里进货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通过一系列工作,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终于拨开迷雾,锁定嫌疑人,顺藤摸瓜,追根溯源,揪出制假售假的犯罪链条,捣毁该抹灰石膏的制假窝点,并查明了涉案人员的其他犯罪行为。

不存在的“推销员”

贪便宜的“小领导”

2021年初,上海市松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工作中发现,辖区内一新建的长租公寓在墙面抹灰工程中使用的抹灰石膏是假冒商品,判断其中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后,依托两法衔接工作机制,及时将该案移送松江区公安分局,松江区检察院同步介入侦查。

该长租公寓的墙面抹灰工程由老钟承包,可他很忙,平时这个工地上的事主要由老钟手下的两个“小领导”负责,他们一个是负责采购运输的朱某,一个是负责付款记账的陆某。

“石膏的进货价格我不清楚,我听小朱和小陆说比市面上的便宜一点,估计就是他们贪便宜买到了假货。”直至工地的假货被市场监管局查获,老钟依然觉得只是下属不小心买到了假货。

陆某表示自己只是在货物送到工地时核对数量并付款,采购事宜由朱某负责。朱某则以一个受害者的姿态,向承办检察官讲述了一个“推销员”的故事。

“那天工地上跑来一个推销抹灰石膏的人,他自称叫吴大伦,我告诉他我们这指定要用S牌的抹灰石膏,他说可以提供,还可以给我优惠的价格。”朱某说,市场价1200元左右一吨的抹灰石膏,这个叫吴大伦的男人可以以930元一吨的价格卖给他。为了让朱某放心,吴大伦还提出可以先给朱某两包抹灰石膏样品试用。朱某说,他试过后发现质量没问题,就选择了从吴大伦处进货。

“我们做工程的,就想着能多省一点帮老板多赚点钱,既然质量没问题,我就找他买了。”朱某表示,自己也要求对方出示了纸质的抹灰石膏检测合格报告,他看过觉得没问题就放心订购了。

朱某称到案发时,他只订购过两车石膏,每车33吨左右。朱某还向承办检察官提供了吴大伦的电话号码,并仔细描述了吴大伦的外貌:“身材偏胖,身高大概一米七左右”。

可是,经向工地工作人员求证,现场并没有人见过这个吴大伦,朱某提供的联系方式也是空号。而且根据陆某处的付款记录和尚未丢弃的收货单显示,朱某采购的石膏远不止两车。

面对这些漏洞,朱某后来交代,他确实是故意采购假货,想以此赚些油水,而“吴大伦”则是他瞎编的。

朱某称自己认识一个叫厉某的人,对方是做抹灰石膏生意的。朱某和厉某合谋决定把普通石膏伪装成S牌石膏销售到工地上,赚取的差价两人分赃。两人就这样订立采购约定,厉某许诺每车给朱某1000元左右的好处费。

不过,朱某表示,自己只进了五车货。

不进货的“经销商”

做中转的“替死鬼”

根据朱某提供的线索,承办检察官依法要求公安机关追捕厉某。厉某很快被抓捕到案,他的说法基本和朱某一致,只是对于自己手里的假冒石膏是哪里来的闭口不谈。案件真相似乎已接近大白,可承办检察官在查阅二人的聊天记录时,却发现了异常。

“那边已经联系我了,你就说都是你在做,你只发了五车,不要瞎说。”面对这样有串供、隐瞒嫌疑的聊天内容,承办检察官引导公安机关收集、固定聊天记录,并对二人开展进一步侦查。

公安机关查明,在朱某和厉某之外,还有一个名叫张某的人也参与了这起假货交易。张某会向厉某发布送货指令,厉某收到货款后扣去好处费,最终就汇至张某或张某公司的账户。

面对摆在面前的证据,厉某和朱某终于如实交代了事情的始末。原来,朱某最先联系上的是张某。他知道张某经营的贝贝建材公司具有S牌的经销商授权。而且张某以前承包工程的时候,买过假冒S牌的石膏,有进货渠道。所以朱某找到张某,希望张某能为他提供一些假冒S牌的抹灰石膏,以此降低成本,赚取差价。

张某同意帮朱某进货,还找来了厉某,由厉某负责和朱某对接。交易成功后,厉某和朱某都可以从中获得每车近千元的好处费。而且,厉某和朱某交代,其实他们已经交易了14车460余吨假冒S牌的抹灰石膏,此前怕事情严重,不敢说实话。

查明情况后,承办检察官依法要求公安机关追捕张某到案。

“交易指令错发给厉某了”“收到的钱是厉某之前的欠债”……张某到案后坚决不承认他和厉某之间的关系,还表示自己卖的都是正品S牌石膏。可是,根据承办检察官向S公司查询的结果显示,张某作为经销商,从来没有过任何从S公司进货的记录。

同时,张某和女友任某间的聊天记录也让他的谎言穿了帮。比如聊天记录中有一条:“当时还好老翟出了主意让小厉在当中,不然出事的就是你。律师已经去看过小厉了,他应该会全部担下来。”

原来,张某并没有这么好心,之所以让厉某多分一层利,是因为张某原本购买假冒石膏只是供自己做工程用,从未做过转卖的生意。而担心转卖假货会有法律风险的张某就找了厉某做中转,他以为这样就可以由厉某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即便如此也无法掩盖张某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犯罪行为。

根据相关记录显示,张某的女朋友任某似乎也知情。而消息中这个“老翟”又是谁?承办检察官预感一条制假售假的完整犯罪链条即将浮出水面。

做假章的“女朋友”,改账本的“翟老板”

张某和他的女友任某虽然都承认任某是贝贝建材公司的财务,但是他们一口咬定任某只负责记账,对销售假石膏的事不知情更没有参与。对此,承办检察官找到了新的切入点,锁定了任某明知张某是在销售假货并参与犯罪的证据。

据老钟说,根据工地的要求,进货前需要查看供货商的授权文件和货物的质量检测报告,他记得他曾看到过相关材料。对此,承办检察官又向朱某、厉某了解情况。原来,这两份文件就是由任某制作的。

任某找人制作了S公司的质量检测合格专用章和防伪章,用以伪造质量检测报告。这足以证明任某对张某销售假石膏的事情知情且提供了相应帮助。同时,任某和厉某的聊天记录也显示,在张某忙于其他生意的时候,任某多次和厉某对接过发货事项。

随后,承办检察官查明了张某的上家,即生产这些假冒石膏的苍苍石膏公司。该公司的实际经营者就是任某在微信里提过的“老翟”,同时,张某的女友任某也是该石膏公司的股东之一。因此,检察机关依法要求公安机关追捕任某、翟某。

翟某到案后对自己制作假冒石膏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翟某经营的石膏公司有自己的抹灰石膏品牌,平时主要生产的就是该品牌石膏。2020年中旬,张某找到翟某,拜托他想办法弄来和S牌石膏一样的袋子,并往其中装入苍苍公司生产的抹灰石膏,后以S牌石膏的名义销售。翟某发现其中有利可图,就开始批量“生产”,挂羊头卖狗肉。

尽管在口供上取得了突破,但是,在上述人员犯罪金额的认定上却遇到了难题。因为,翟某在得知厉某被捕的消息后,通知公司财务将公司的报表全部做了删改。为了准确认定犯罪数额,承办检察官通过询问该公司财务,在众多账目中找出了假冒石膏的三个发货地,并引导公安机关与买家联系,确定了每个发货地的购买数量,也调取了相应的转账记录。

收集、梳理清楚后,承办检察官将这些数据与苍苍石膏公司发货单原始数据做对比,找出了被更改的账目,并将结果向该公司财务核实,最终核算出了翟某的销售金额约90余万元,而张某、任某从翟某处采购后加价转卖的销售金额约110余万元。

听吩咐的“技术员”,案件外的“开票人”

为了查明苍苍石膏公司其他人对假冒石膏的情况是否了解,是否参与犯罪,是否需要依法追捕追诉,承办检察官对该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解。其中,在该公司专门负责石膏调配的技术员郑某引起了检察官的注意。

“2020年中旬,老板让我们生产S牌的抹灰石膏,说就用平时做的抹灰石膏,套个S牌的袋子就行。我产生过怀疑,但老板说有授权的。”在制作笔录时,郑某始终坚称,自己以为公司有S公司的授权,可以生产S牌的抹灰石膏。

不同品牌的抹灰石膏其配方是否有差异?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是否能判断出其中的差异?为了查明郑某是否具有主观明知,承办检察官多次向被侵权的S公司了解情况,在不涉及S公司具体配方及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询问S牌石膏与其他品牌石膏在制作工艺方面的差异。S公司相关技术人员表示,不同品牌的抹灰石膏肯定有差异,不可能认为自己的配方就是其他公司的配方,而且S牌石膏的原材料中加入了独有的特殊原料,制作过程也用到了小型公司无法配置的大型设备,这都能保证S牌石膏在细腻程度、色泽等方面比普通品牌更胜一筹。这也说明,郑某作为技术人员理应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造假。

同时,承办检察官还从郑某和翟某的聊天记录里发现,郑某明知公司销售假冒S牌石膏的蛛丝马迹。据此,承办检察官依法要求公安机关追捕郑某。

在审查上述人员制假、销假犯罪的过程中,承办检察官还发现了张某、任某从一个名叫丁某的男子处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遂要求公安机关调取二人及建材公司的银行交易明细,经梳理证实,确实有空走流水的情况。针对这一发现,承办检察官向公安机关详细列明补充侦查事项,要求公安机关围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事实开展侦查,查明张某、任某在经营公司期间,从其他单位虚开近一百份增值税专用发票,价税合计约950万元,并据此对开票的居间介绍人丁某及开票人诸某予以追诉。直至2023年1月,涉案人员全部到案。

涉案人一网打尽  被侵权公司获得退赔

查明案件事实后,松江区检察院依法对上述两家单位和六名涉案人员依法提起公诉。

最终,法院依法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对被告单位苍苍石膏公司判处罚金三十五万元,对翟某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罚金十万元,对郑某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罚金五万元;

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对被告单位贝贝建材公司判处罚金三十万元,对张某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罚金十万元,对任某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两年六个月,罚金二万元;

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对朱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罚金二万元,对厉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罚金一万元;

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判处丁某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两年,罚金六万元,对诸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缓刑两年,罚金六万元。

通过打击犯罪,检察机关有力地保护了被侵害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时,在讯问、庭审环节,承办检察官还充分开展释法说理工作。

此后,某石膏公司和某建材公司向被侵权公司分别退赔150万元、90万元,帮助被侵害单位挽回损失。

(文中涉案人员公司均为化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