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望道》是对百年之前热血志士探寻信仰之路的一次深情回眸,也体现了当代电影人赓续红色血脉的情怀和担当。
影片集结众多优秀青年演员,塑造出纷乱年代下坚守信仰与初心的青春群像,片中人物以青春热血毅然投身革命事业,以绵薄之力挽救民族存亡于旦夕,“望道是一个人的信仰,也是一群人的信仰”。百年前无数人依靠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黑暗之中探寻救亡之路,留给当今青年代代传承的激励与启示——不忘初心、无畏困难、坚定信仰、勇毅前进。
《望道》
导演:侯咏
编剧:贺子壮 宋晋川 侯咏
主演:刘烨 胡军 文咏珊 王锵 吴晓亮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日期:2023-03-24
片长:112分钟
剧情简介: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陈望道接下了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任务,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黑暗笼罩的满目疮痍之中,陈望道和战友们克服万难翻译《共产党宣言》,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年代谋求了一条新的生路;历经时代动荡变革,曾经的同伴或牺牲或离去或站在对立面甚至威胁自身安危,陈望道面临生死抉择的考验,但仍冲破死路寻找出路……
“我陈望道,愿意同你们一起,追望这条救国救民的真理大道。”电影《望道》的开篇,演员刘烨饰演的陈望道一袭布衣长衫,立于三尺讲台,掷地有声地向底下的学生介绍自己新改的名字——陈望道。
日前,电影《望道》在院线上映。影片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为核心讲述了1919年至1949年间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望真理、坚守信仰的革命故事,陈独秀、俞秀松、施存统、经亨颐、戴季陶、蔡慕晖等历史人物一一出场,宏大的历史场景悉数展现。
陈望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他于1920年8月首译《共产党宣言》,为此废寝忘食,误把墨汁当糖水吃,留下“真理的味道是甜的”的一段佳话。正如影片中陈望道的一句台词,“我一生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荣。”这部重要的译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影片在叙事上选取了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注重展现陈望道对周围人尤其是青年的影响和辐射,以个性化、人性化的叙事方式,刻画了和陈望道一起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的“望道者们”的群体画像。影片中有一条人物线让很多人为之动容。参与《共产党宣言》印刷的工人杨阿龙,在陈望道的影响下走上革命的道路。面对反动派的利诱和威胁,他不改初心不畏生死,最终壮烈牺牲。17年后,陈望道的学生杨逢林去延安前,将其父珍藏的一本《共产党宣言》回赠予陈望道。原来,这位已经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学生,就是杨阿龙当年来不及见上一面的孩子。
在风雨如晦年代里,所有人都迫切地需要找到一条路、一个指引、一份希望。这条人物线呈现出的奇妙缘分点明了传承的意义:父亲牺牲后,儿子追随父亲的足迹继续前行。坚守着同一信仰,无数仁人志士满怀热血、前赴后继,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艰难行进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信仰如一束光。光作为重要的镜头语言,贯穿了影片始终。无论是陈望道在家乡老宅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点亮的一盏油灯,还是屋顶倾泻而下的天光;无论是随着一沓译稿成文,交映的烛光与日光越发明亮,还是洒在忙碌的印刷工人身上的温暖和光明,都和影片中大雨滂沱、天色阴沉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就如影片中所言,共产主义如光,打破黑暗,唤醒同胞。当影片叙事时间进入1949年时,洒满阳光的蓝天下,陈望道立于路边,看着无数人手中的旗帜汇成一片红色的海洋。陈望道是一位点灯的人,也是播撒火种的人,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一群坚守信仰的青年,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从“望道”到“望道者们”,信仰展现出的巨大力量穿越百年,筑牢理想信念的标杆,历久弥坚。
影片最后,晚年的陈望道回到当初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老宅,明亮的光影中,烛火长燃,一路照亮革命人坚守的信仰之路,照亮中国前进的光明之路。“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这是影片点题的注脚,也是一代代人矢志践行初心的生动诠释。(整理自工人日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