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堂问案”到“小巷服务”

黄浦法院启动“外滩法官小巷行”活动,贯彻能动司法主动融入社会治理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4月28日

“外滩法官小巷行”活动启动仪式

展开上海地图,黄浦区犹如上海的“心脏”,那些熠熠生辉的红色地标和城市名片在此星罗棋布。当你沉浸其中,从宁波路到合肥路,看到现代化街区间夹杂着老城厢逼仄旧式里弄,这就是黄浦核心区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金融新业态等新类型案件多、涉旧改案件审理难度大……这里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场景。

4月19日,上海黄浦法院“外滩法官小巷行”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该院将在今年起开展“二十大精神入基层”“红色寻根在黄浦”“我在基层当助理”“诉讼服务零距离”“巡回审判在一线”“法官讲堂进社区”六项活动。

法院工作做得怎么样,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用‘外滩法官小巷行’串起这六项活动,让司法力量下沉、法台下移,要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紧紧围绕‘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开展,答好司法工作人民满意的时代问卷。”上海黄浦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段守亮表示。

群众身边“小法庭”建设卓有成效,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原来觉得要等官司进了法院大门才开始管,现在是法官走到基层去,把纠纷化解在前端。这就是能动司法,这就是‘马锡五审判方式’在现代化大都市的体现。”

4月19日下午,在宁波路120弄18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穿过小区居民楼,走进上海黄浦法院外滩城市更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调研。工作站里,56岁的法官王蓓蕾正接受周边居委会和征收事务所的法律咨询。

“工作站设立多久了?可以开庭吗?法官平时都在这里接待居民的法律咨询吗?”“你们觉得法官的参与对解决旧改工作纠纷有帮助吗?”当得知王蓓蕾有三分之二时间是在征收基地开展法律政策咨询和现场调解时,贾宇肯定了从“坐堂办案”到能动司法的这一转变,法官将案桌搬到旧改一线,“能动司法的核心要义就是为人民服务,能帮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好办法”。

在蕴藏着上海城市厚重历史与许多家庭错综复杂故事的黄浦老城厢,针对旧改征收工作加速推进过程中涉旧改矛盾纠纷激增的情况,上海黄浦法院在旧改征收工作第一线设立城市更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通过与征收单位、街道相关部门、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做到资源整合,发挥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作用。一方面,通过对各街道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开展涉房屋征收相关法律政策的针对性指导培训,提高其自身法治素养的同时,也同步提升了其对该类矛盾纠纷化解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引导人民调解员、社区律师和退休法官,参与纠纷调解,构建多方联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纠纷化解闭环。同时,调解中所记录并固定的居民房屋、居住、家庭成员等书面材料,也为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后的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

截至目前,工作站对外滩街道、老西门街道、淮海街道涉旧改专班、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被征收单位和居民等开展专题培训、法律政策宣讲,以案释法,共计56场,接待征收单位、被征收单位和居民、居委干部的咨询、组织开展调解等共计869人次,涉及外滩、南东、老西门、淮海等街道十五个旧改居民区,化解了一批涉旧改矛盾纠纷。工作站曾荣获2023年第六届黄浦区法制建设优秀案例、入选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十佳创新项目等。

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美誉的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营商环境、消费环境的一张名片。3年前,上海黄浦法院在此设立南京东路商圈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整合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调解,消保委的行业调解和法院的司法调解,实现一站式解决纠纷,消费者的维权效率大大提高。市场监管部门、消保委可以根据需要,将受理的纠纷移送到巡回工作站,由工作站内的法官第一时间介入主持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直接出具法律文书。对一部分争议较大,无法达成调解,符合法院受理范围的纠纷,工作站可先行归纳争议焦点,指导当事人起诉立案,并纳入快速审理通道。

3年来,在吴建波法官及其团队的悉心耕耘下,派驻站点为群众和市场企业架起了沟通桥梁,打造纠纷化解“桥头堡”和“前哨站”,与区市场监管局、消保委共同处理纠纷近2000起,仅10余件进入诉讼,其余均达成调解且自觉履行。审结的涉疫情婚庆纠纷案件入选上海法院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第二批典型案例和长三角地区人民法院第一批典型案例。南东站营造了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消费文化,让中外消费者感受到上海对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的力度与高效。

通过“两站”的设立,黄浦法院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打通了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使群众身边的“小法庭”成为矛盾化解和诉源治理的大平台,为市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推广“样板间”为“标间”,拓宽审判职能、延伸服务范围

为充分复制推广“两站”成功经验,把“样板间”打造为遍及全区各街道的“标间”,在此次“外滩法官小巷行”中,黄浦法院策划了“诉讼服务零距离”“巡回审判在一线”等积极延伸司法职能的活动。记者注意到,“巡回审判在一线”将把“两站”主要面向消费纠纷、共有纠纷的巡回审判职能拓宽至金融、商事、知识产权等领域,同时把服务范围延伸至黄浦区其他街道社区。此外,还将加大对基层组织、人民调解员的指导培训力度。

而“诉讼服务零距离”活动则将深入基层宣讲立案、庭审、申请执行等诉讼流程,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打官司”的过程、走进法院“一站式”建设,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服务的便捷高效。

同时,此次活动将探索“法院+社区”联动的人民调解模式,将诉前调解工作前置到街道和社区,跨前一步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增强前端解纷能力,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基层,实现矛盾化解“零距离”。

在把司法职能延伸、前置到街道社区之余,黄浦法院还策划了“我在居委当助理”活动,通过选派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直接深入一线居委会,也给“小巷总理”当助理,密切他们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洞察解决人民群众在司法工作中急难愁盼问题、堵点痛点盲点问题,着力增强青年干警群众工作能力,自觉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据介绍,活动将根据社区实际和治理需要,选派法官助理们参与到文明城区创建、社区宣传、基层治理、特殊关爱等服务中,积极融入居委工作,从居委干部身上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同时与社区居民进行座谈交流,开展“法院工作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更好地聆听群众心声,及时改进完善工作举措。法官助理们还将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家庭,了解生活状况,关注困难群众需求,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群众,使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传递组织的温暖与关爱。

此外,“法官讲堂进社区”活动将推进审判执行与法治宣传深度融合,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落细落实“八五”普法工作任务,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法治素养,为建设平安黄浦、法治黄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开展“法院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发现真情况解决真问题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党的诞生地黄浦,区法院干警更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战略工程来抓,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引导全院干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由此,黄浦法院在“外滩法官小巷行”活动中着重策划了“二十大精神入基层”“红色寻根在黄浦”活动。该院表示,要严格落实好“第一议题”制度,院党组与街道党工委将开展二十大精神中心组联组学习,围绕坚决捍卫“两个确立”、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部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习贯彻党章修正案等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充分发挥领学带学促学作用。

活动中,法院还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各党支部、院团委与涉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党支部、团组织结对共学,深入挖掘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成果,鼓励干警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撰写心得体会,利用主题党日等时机进行学习交流。

黄浦法院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与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大兴调查研究,综合运用回访、调查问卷等方式面向社区开展“法院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发现真情况、解决真问题。

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寻根在黄浦”活动就是要发挥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黄浦区基层小巷中丰富的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全院干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活动将以党支部、院团委为主体,以黄浦区红色地标为主要寻访范围,组织干警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等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及设施,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追寻红色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活动还将以黄浦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为载体,通过情景再现、文艺创作、组合宣讲等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讲述红色故事,引导广大干警更好地思考红色经典的“现代表达”、历史场景的“现实激活”以及革命精神的“时代诠释”,不断赋能红色资源转化利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