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荔
“妈妈,你知道我的世界、羊了个羊吗?”“妈妈,这个是什么虫?你百度一下!”“妈妈,那天我不当心点了个链接,就看到了动画片……”当家里的“神兽”越来越多地提及有关网络的话题,我知道,他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心快要压抑不住了。
我原本以为,低龄的孩子是不会那么早地触网的,可是自从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就提及抖音,说某某同学会玩王者荣耀,我才发现自己的观念落伍了,现在的孩子真的是“网络原住民”,他们可能不了解电视、广播,但是一定清楚知道网络能带来的快乐。作为家长就不得不想到将来可能存在的沉迷网络的问题。孩子现在还小,还算能听进关于不能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种种理由,可是以后呢?
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很重要,当同学都在谈论网络上的游戏、动漫、段子,而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对需要社交的他们来说会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如若放任他们畅游网络的海洋,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毕竟网络环境并非那么干净。有人会说,现在有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统,对“数字一代”的网络保护能起到作用。的确,社会各方为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做了很多努力,但目前效果如何还是值得商榷的。
有媒体报道,绝大多数未成年人了解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统,但仅有不足四成经常使用。很多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太单调太幼稚,甚至有的未成年人说“确定这不是幼儿园模式吗”?可见,未成年人并不是不想被保护,也不是绝对排斥青少年模式,而是希望有更吸引他们的内容。
有专家认为打通网络保护的“最后一公里”,要以内容为王,内容丰富多元才是硬道理。要坚持需求导向,满足不同群体未成年人的精细化需求,为未成年人提供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内容,这样未成年人才愿意主动进入“青少年模式”。对此,我非常同意。不是太过幼稚就是太过成人的“两极模式”让夹在当中的孩子和家长很难办。
现在的家长们本身也是离不开网络的一代,我们在不断适应时代变化,不再固执地阻止孩子上网,而是注重教育培养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让孩子有分辨网络是非、陷阱的意识。同时我们也希望相关行业、专业机构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的产品,并且更有力地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当然,还希望线下活动能够给力,让孩子们意识到真实的世界不比网络世界逊色,他们才会愿意放下电子设备,抬头看看这个世界。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