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8月07日

唐汇寅

朱伯庐出生于明末,其父抵御清军时以身殉国。几度被人推荐出仕新朝,他不忘杀父之仇,坚辞不去,甘居草野,著书立说,耕读传家。他著述的《朱子家训》影响尤为深远。

此前有一本《钱氏家训》,流传甚广,作者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王钱镠。钱镠在位40年,坚持以民为本,广罗贤士,兴修水利,发展农桑,深受百姓拥戴。为传承光大遗志,也为了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他特地撰述了这份家训。

两份家训的作者一个是帝王高居庙堂,一个是平民隐居草莽,由于所处位置不同,《钱氏家训》的格局更为高大,气势更恢宏。身为前朝遗民,朱伯庐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能立足于“修身齐家”,洁身自好。《朱子家训》中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就流露了不愿归附伪朝的愤懑,和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不过,他还是要求子孙奉公守法,以求安逸: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其乐。

同是儒家的传人,《朱子家训》的“修身齐家”理念,与《钱氏家训》如出一辙,有些条文就是后者的翻版。如“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便脱胎于后者的“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与“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雷同。“见穷苦乡邻,须多温恤”“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等,均是后者“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之类的翻新。

《朱子家训》专论“修身”“齐家”,阐述更为具体、细化。“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关门锁户,必亲自检点……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等等,都宛如行动指令,俨然实施细则。

《钱氏家训》则从大处着眼,提纲挈领,比较原则。“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都是纲领性的准则。钱镠端坐王位,要求后人也高出一筹。他尤重读书明道:“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还制定了“置义塾与公田”的具体措施,以确保钱氏书香门第,世代薪火相传。

此外,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花费了很多笔墨。他要求后世子孙馈报社会,助人为乐: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他对治国理政的论述,仍然符合当今以民为本、依法治国、选贤任能、集思广益、科教兴国、和平邦交的理念: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总之,朱伯庐穷则独善其身,其家训重在儒家的“内圣”。他毕生研究程朱理学,书中难免有一些封建糟泊,如“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之类。但只要剔除糟粕,《朱子家训》仍是引导人们修身养性、营建家庭的喻世明言。

《钱氏家训》在“内圣”之外,还要“外王”——达则兼济天下。“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吴越王国位居江浙,虽然地盘不大,却是中华富庶之地。钱镠体恤民众,不图个人名位,始终友好睦邻,坚持不称帝,避免了树大招风的战乱。他临终时嘱咐:“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还再三告诫“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赵宋王朝一统华夏,南方九国均以武力征服,唯有钱镠的孙子钱弘俶遵从祖训,主动纳土归宋。吴越由此免受生灵涂炭,钱氏家族也得以保全宗脉,并开枝散叶,成了千年望族。

至今,钱氏子孙名人辈出,当代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100多位,遍布于世界50多个国家,横跨各界各领域。毫无疑问,这里有《钱氏家训》的一份功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