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公益的检察答卷人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8月25日

□梁奋远

2023年5月的一天,来自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的检察官万力整装出发,前往国家检察官学院江苏分院。在那里,她将与来自全国的近百名参赛选手一起,共赴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条线首次岗位大练兵。作为代表上海公益诉讼检察人的她,内心的兴奋与忐忑无以言表,最终尽数化为赛场上的斗志与动力。经过几天的激烈角逐,她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将此次竞赛“业务标兵”的称号收入囊中。

比赛不是终点,而是更高的起点。万力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公益诉讼高质效发展对检察官素能提出的更高要求,她要答好的,不光是赛场上的试题,更要答好新时代赋予公益诉讼检察的实践之卷。

防患于未“燃”:

从检察办案到源头治理

自2018年正式投身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以来,万力办理或参与办理、指导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百余件。她始终坚持在监督办案中贯彻新时代检察理念,努力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2020年,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在全市如火如荼地开展。万力带领办案组的同事们,通过对所在区域内12345市民热线相关投诉线索的分析研判,集中梳理了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飞线充电、楼道充电、楼道停放堵塞公共通道等问题,并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将重点锁定在老旧多层小区、发生过同类火灾事故的小区,以及文物保护点、优秀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区内的建筑等。经过两三个月的现场调查核实,共发现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安全风险点位100多处。同时,办案组还进一步走访了社区群众、居委会和物业公司,发现大部分小区普遍存在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位置不合理、充电位不够用的情况。

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监管看似“小事”,却涉及多家监管部门和所属街道,部门监管执法与街道属地管理相互交叉,职责边界不清。万力带领办案组全面汇总梳理本市关于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厘清了监管部门的监督执法责任和街道的属地责任。随后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向负责安全监管的部门发出《情况通报》,再联合该部门共同推进各相关部门履职,分别向四家单位制发《检察建议书》,从不同部门职权角度提出针对性检察建议,再对属地街道发出附风险点位清单的《告知函》,督促其配合监管部门开展相关执法活动,多措并举促进区域内协同执法监管。

一辆电动自行车,集中反映出基层社会治理中经常面临的复合型违法与综合性执法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道社区“微治理”中的难题,万力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在市检察院的大力支持下,召开了“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工作会议”,邀请各方共同研究解决监管执法中的问题,促进工作衔接配合。同时,还注重发挥群众自治作用,鼓励将电动自行车防火安全写入居民自治公约,让群众成为专项治理活动的见证者、参与者、支持者和推动者,形成专项治理的整体合力。

专项监督工作结束几个月后,万力带领办案组开展了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通过现场回访和随机抽查,万力看到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现象得到明显改善,部分有条件的小区已建立电动自行车棚、安置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装置。万力感到欣慰的同时,对公益诉讼检察展现出的独特制度价值也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

敢为人先:

当好公益诉讼的开路先锋

万力早在学生时期就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却在报考大学时阴差阳错与法律专业失之交臂,但她从未放弃对法学的学习。大学四年,她旁听法学院的课程、聆听法学名家的讲座、读法学专业的书籍,用她同学的话说,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虽有诸多曲折,但万力一直在朝她心中所热爱的方向努力,后来她顺利考上了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律硕士研究生,终于圆了年少时的梦。

大学毕业后,万力如愿以偿进入检察机关工作,开启了她十年的公诉人生涯。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业务所长,也遇到了人生中的良师益友。经过十年打磨,属于公诉人的法律思维在万力脑中渐渐成型,她深刻地体会到,只有不断地在办案中摸爬滚打,才能锤炼出属于自身的过硬本领。

万力的公诉生涯因获得“市优秀公诉人”荣誉而达到高峰之际,她接过了一项新的使命——转岗专门从事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彼时,此项工作刚刚进入起步阶段,作为检察机关的一项全新职能,并没有可供参考的实际经验,工作模式和公诉工作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对于要进入这样一个陌生领域,万力迷茫过,但她乐于接受挑战,怀着兴奋又有些紧张的心情,她正式成为了一名公益诉讼检察官。

在公益诉讼检察实践探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面临各种挑战。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就一边研究一边形成模式;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就一边办案一边总结经验。万力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先后完成了全市首个驻区消保委公益诉讼检察官办公室的设立,全市首个公益诉讼专家委员会的成立,参与促成上海市首个区委区府《关于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公益诉讼的意见》的出台,并破解线索发现难、专业知识掌握难、工作开展难三大难题,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办理了一批有社会影响的案件,多起首例案件的办理更是让万力和团队信心倍增。他们还将办案工作成效主动延伸,挖掘案例背后的深层问题,如与相关职能部门探索在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窨井盖日常管护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万力坦言,公益诉讼的办案性质决定了公益诉讼检察官要深入社会寻找线索,主动监督,也许是和同事朋友的日常聊天中、也许是上下班的路上,甚至是和家人游玩的时候,只要发现线索就坚决不放过,工作备战状态全天候不打烊。而且,公益诉讼检察官不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社会知识的百科达人,更要在主动作为中突破工作瓶颈,即使是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也要不断建立、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适应知识推陈出新的速度,准确判断各领域侵害社会公益的现象,深刻剖析各种新生事物存在的法律关系,快速锁定适合的新型技术调查手段。用万力的话说:“公益诉讼检察官的知识库像一间中药房,不仅要门类齐全,还要懂得科学配伍,才能开出一剂让专业部门和单位都心服口服的检察建议良方。”

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新使命,公益诉讼检察制度从无到有、办案数量从少到多、影响力从弱到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万力也在无数磨砺中从公益诉讼的门外汉成长为工作中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从摸着石头过河,和团队成员一同办理上海市首例食药领域惩罚性赔偿案件、首例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案件,到立足上海实际,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城市公共安全、知识产权等领域开展深入实践,探索超大城市公益保护的“上海模式”,万力与公益诉讼一同成长,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迈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