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商业秘密纠纷同比增长一倍;芯片产业相关纠纷不断增多;视频平台互诉情况日益涌现……昨天,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白皮书及典型案例,其中知识产权案件呈现出极具时代特征的变化。
会上,浦东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朱丹介绍2023年以来浦东法院在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建设中所形成的6方面工作举措。浦东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包晔弘发布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15件典型案例。
根据白皮书,浦东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呈现几个特点。首先,科创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需求不断增长,2023年,浦东法院共受理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14件,商业秘密合同纠纷案2件,涉商业秘密纠纷同比增长一倍,反映商业秘密司法保护需求不断提高。近年来,商业秘密呈现出数据化的特征,以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信息存储和传播便捷化的特点,加剧了商业秘密传播的便利性和隐蔽性,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面临新挑战。同时,权利人企业存在二次泄密顾虑,不愿在诉讼中公开商业秘密,进而导致败诉或者放弃诉讼的情况仍然存在。
其次,技术类案件审理难度不断提升,2023年,共受理技术类合同纠纷120件,同比增长90.5%;审结104件,同比大幅增长372.7%,证据材料多且事实查明难。由于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芯片、编程、材料学等高端化、前沿化技术领域成果,如何准确、高效查明相关技术事实对法院开展此类案件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第三,芯片产业蓬勃发展引发相关纠纷不断增多。2023年来,浦东法院已审结2件涉芯片的商业秘密刑事案件,2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创作合同纠纷案,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芯片在研发、应用的过程中引发的纠纷值得关注。一是在研发过程中,因委托设计引起的合同纠纷。二是在市场应用过程中,易遭遇侵权损害。包括芯片中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专利等核心技术遭遇非法复制,构成商业秘密的芯片技术遭遇不正当手段的获取或使用等侵权行为,往往会使权利人的高额投入付诸东流,打击芯片企业的创新创造动力,甚至可能影响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第四,“科创+文创”所涉领域范围不断拓展,2023年,浦东法院审理的全部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中,被诉侵权的平台类型包括图片素材平台、视频平台、音乐平台、社交平台等。还有部分侵权行为则通过电商平台发生,如售卖图片网站的破解账号、售卖非法复制的音乐U盘、售卖未经许可生产的玩偶等。同时,各平台业务结构更加丰富多元,反映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不断创新进步的背景下,各类文创平台的主营业务呈现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文化内容、形态和形式供给也日益丰富。
第五,视频平台互诉情况不断涌现。2023年,浦东法院受理了200余件平台短视频纠纷案件,涉及数千个不同的短视频片段,诉请标的主要集中在10万至50万元之间,亦有部分案件标的金额达千万元,反映出长短视频版权博弈背后存在的平台主体利益分配、平台与用户利益平衡等问题。
会上通报的浦东法院审理的15件典型案例,均为2023年以来生效的案件,涵盖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的案件类型,涉及著作权、商标权、不正当竞争、技术合同以及行为保全等多类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