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赛现场观众为选手们的精彩表现鼓掌

2024年“至正杯”校园法治辩论赛(喀什赛区)决赛现场 本版摄影 通讯员 吴艳燕
□ 记者 胡蝶飞
“喔!”随着主持人公布最后一场辩论赛结果,观众席上传来一声略显克制的欢呼。这声欢呼来自冠军辩论队领队老师申奥,初赛后,一周的紧张备赛有了最好的结果,他说,“我既激动又感慨”。
从黄浦江到叶尔羌河,一场跨越万里的校园辩论赛“法治之旅”;从初赛到决赛,6场口才和思维的较量与碰撞……5月25日,新疆喀什地区首届校园法治辩论赛——2024年“至正杯”校园法治辩论赛(喀什赛区)在喀什第六中学光华楼顺利收官。
决赛现场有着怎样的精彩交锋?第一次接触和参与辩论赛,老师同学们有着怎样的感受?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愿这颗法治和文化的种子共同根植在上海和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同学们的心中。”主办方表示。
一场辩论 法不容情VS法亦有情
“老师,我要再去上个洗手间。”临近开赛,莎车县第一中学辩论队里,一位辩手的话,凸显了这场“巅峰对决”的紧张。
5月18日初赛交锋后,喀什第六中学、莎车县第一中学、巴楚县第二中学3支胜出队伍,坐在了决赛现场参赛席上。这一次,他们交锋的辩题是:法不容情/法亦有情。
“你们难道认为,罪犯天然就是穷凶极恶的,而受害者天然就是无辜的,只需要凭借爱和恨的情感就能区分善恶?”“坚持法不容情本质是对普法工作的懒惰,是对法律本身的误解。”“只有不断告诉大家法的容情之处,才能让社会树立更好的‘情’。”
“请对方辩友注意,法亦有情,不是法只有情。”“我们今天所说的情,并不等同于公共意志。”“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针对特殊人群的立法保护难道不正是法亦有情的最好体现吗?”……3场“巅峰对决”中,从于欢辱母案等司法案例,到自由裁量权、立法法,辩手们充分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展开唇枪舌战。
选手们难分伯仲的表现,也让评委们陷入争论与“纠结”:“自由辩论环节,正方有一个失误。”“这一场我觉得反方在攻辩中发挥和配合得更好。”“四辩虽然总结陈词发挥得很好,但优秀辩手我更倾向(颁给)攻辩活跃的三辩……”
最终,经过激烈的角逐和紧张的评分,莎车县第一中学辩论队获得冠军,喀什第六中学辩论队以0.4分之差惜获亚军,巴楚县第二中学辩论队获得季军。
“既激动又感慨。”莎车一中辩论队领队老师申奥这样形容夺冠后的心情。回顾一周的备赛经历,有一个瞬间令他特别感动:因为白天要上课,同学们只能利用课后时间做准备,“有一天本来约定训练结束的时间是晚上10点,但大家讨论特别热烈,一直到了晚上11点半,离开时走在空无一人的校园里,有种特别的成就感。”
一次尝试 跨越1万里的“法治之旅”
此次辩论赛喀什赛区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指导,上海法治报社联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喀什地区教育局等共同主办,上海援疆教育集团协办。
从上海到喀什,为何要跨越万里举办这场校园法治辩论赛?
“我了解到这一辩论赛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有没有可能将这样优质的比赛带到喀什?让喀什的学生们,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学生们也有机会在辩论赛中更好培育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提及办赛初衷,上海法治报社主编罗震光表示。
“首次在喀什赛区办赛,让我们很惊喜。喀什地区的学生们不仅国通语说得标准,辩论也十分精彩,超出预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蒋浩表示,“希望这一赛事活动可以让喀什地区的青少年在交融互鉴中汲取智慧,收获成长和友谊。”
“辩手们通过备赛、参赛,既能更好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一步促进各民族语言相通、心灵相通,也能帮助喀什地区青少年更好地树立法治理想,培养一批有逻辑、懂理性又知法懂法的年轻公民。”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孟庆源表示。
根据安排,此次喀什地区决赛获胜队伍师生代表将于7月受邀来到上海参与“至正之旅”系列活动,与上海青少年面对面切磋,手拉手交流。
“非常期待!”对即将迎来的上海之行,阿卜杜克热木·麦麦提显得有些兴奋。他告诉记者,早在五年级他就参加过“沪莎手拉手”交流活动来过上海。“我记得当时有一站是去上海外国语大学,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高等学府,印象深刻,也倍受鼓舞。”
这次能有机会再次来到上海,阿卜杜克热木·麦麦提告诉记者,他在备赛中,看到过上海赛区的比赛视频,惊叹于桃浦中学等上海学生们精彩的自由辩论能力。“我特别想和他们面对面交流,也向他们学习这种敏捷的思维能力是怎样形成的。”
一颗种子
“这场比赛,撒下了法治和文化的种子”
由于是喀什地区首次举办校园法治辩论赛,于参赛的学生而言,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接触和参与辩论赛。
喀什第六中学一辩、高一学生郑慧子就是其中之一。
“太有意思了,明年我肯定还要参加。”在郑慧子看来,尽管她所在的团队最终没能夺冠,但“过程中的收获,远比比赛的结果更重要”。她同时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备赛中的小故事:“当时我们正在讨论一个议题,4个人持3种不同观点,大家各持己见很难统一,最终通过观点整合的方式达成了共识。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很难忘,也是辩论的魅力所在。”
对此,阿卜杜克热木·麦麦提深有同感。“虽然我们夺冠了,但是我觉得辩论赛其实没有真正的输赢,我们在台上的交流交锋都非常精彩,这才是辩论的意义所在。”他说,“辩论的交流是有灵魂的,是思维火花的碰撞。”
“第一场刚上去的时候,我们有点太紧张了,打得不太满意,第二场就好多了。”赛后,巴楚县第二中学三辩、高一学生吕佩源显得有些遗憾。
“明年有机会我还想参加。”吕佩源告诉记者,他本身就很喜欢法律,“查阅资料、学习法律知识、辩论运用,这次备赛比赛,让我更加感受到法律的魅力,也更明确未来的方向,我想报考法学类专业,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辩论赛,更像是一颗种子。”上海援疆教育人才团总领队、喀什第六中学校长肖铭表示,非常感谢主办方能将这样的赛事带来喀什,给喀什地区的学生们一个舞台。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讲好中国话,做好中国人。这次辩论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平台和契机。”肖铭说,近年来,随着国家通用语言在喀什地区的推广使用,同学们的国通语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不仅是要会读会说,还应该对国家通用语言有更深的了解、掌握、运用,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孩子。辩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肖铭同时透露,喀什六中也将继续利用好校园辩论赛这一方式。“不仅是法治辩论,甚至还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议事,针对学生关心的校内事务,让学生们通过辩论的方式表达观点,提出意见。”
对于校园辩论赛这样一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方式,莎车县教育局党委委员李东轩认为效果显著,“不是一味灌输式,而是让同学们在备赛和比赛过程中,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再运用到比赛中,更好地形成法治思维。”
“这次的辩论赛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未来的青少年普法工作中,我们也将探索创新更多元化、互动性强、学生们更感兴趣的方式。”李东轩说。
“希望活动能撒下一颗法治的种子,助力深化全面依法治疆,更好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孟庆源在致辞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