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全的食堂化身平等意识的“课堂”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5月27日 业勤

  据媒体报道,近日,珠海市教育局下发通知,在市直属学校推行师生“同餐同菜同价”制度,要求市直属学校食堂自5月起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开放,原则上不得设立教职工食堂。截至目前,珠海已有57所公办中小学率先实现师生同餐,与教师同餐的学生人数可达10万余人,深受学生及家长好评。

  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的有益尝试

  学校取消教职工食堂,实行师生同餐,意味着学生吃什么,老师就吃什么。这不仅一改过去学生吃“大锅菜”,教师吃“小锅菜”的状况,更是让学校全体教职工都参与到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中来,真正履行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食堂监管自然上了一个台阶,从而提升了学校食堂的信任度。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始终备受社会关注,孩子在校吃得好不好,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虽说近年来,从相关部门到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措施,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还是时有发生。这里面既有校园食品安全环节多、不透明等复杂性,也有各方监管不力等因素。

  加强对学校食堂监管,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本是应有之义,但在实际执行层面,部分学校却出现了规定流于表面的情况,监管仍有漏洞。而实行师生“同餐同菜同价”制度,则更进一步,更多监管力量介入,消弭差别的同时也能有效避免陪餐制度流于形式化。可以说,这也是地方积极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有益尝试。

  实行师生同餐受到学生家长好评,大概率是因为这一举措,让师生成为校园食品安全的利益共同体。饭菜好不好吃、干不干净,对于师生的反馈,食堂会更重视,相关整改也会更及时——食物里多一份责任,家长也多一份放心。

  事实上,学校师生同餐,珠海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去年9月,浙江宁波就在全市中小学实行县域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制度,取消教职工食堂,实行师生同餐。

  那么,师生同餐制度落实得怎么样,食堂服务水平有无提升,师生评价如何?相关方面不妨适时总结经验,及时向社会披露实行情况,这对于各地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无疑具有借鉴价值。

  这样的食堂也是平等意识的课堂

  取消教工食堂对于保障食堂质量当然是有好处的。当然这个理由听着也颇让人感到怪异——难道教工不吃,学校的食堂就没有保证?这个逻辑本身就值得深思。但无论如何,取消教工食堂依然是值得鼓励的,这至少是一种形式上的倒逼,学校必须把学生的饮食重视起来。

  而从另一个层面说,这个举措不仅是食堂质量的升级,其实也贯穿着一种最起码的教育理念——平等。仔细想想,为什么教工要和学生分开吃饭呢?教工是有什么特殊的饮食需求吗?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符合现代理念的理由,去给教工别灶合理化。

  所以,取消教工食堂,也是教育理念的一种回溯。正如很多网友评价的那样,“早该如此了”。相信没有任何一所学校会堂而皇之地否定“平等”的价值,食堂其实也就是一个课堂,理当在这里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何谓平等。

  其实网友评价的“早该如此”不是什么多高的要求。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中就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

  从现状看,仅有部分地区全面落实这项规定其实还不够。其他地方应当赶快跟进了,这不是一个多高的要求,教书育人的地方还要划出三六九等,这本身就很不应该。

  当然,网上也有些人觉得,教工食堂可能会让师生感到拘谨,对措施的前景表示担忧。但仔细想想,之所以拘谨,是不是还是因为平等交流的机会不够多?师生之间还不太习惯一种生活空间里的相处?那么正好,食堂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老师和学生都应当在这个场合里,在满足口腹之欲的语境里,尝试抛开清晰的身份之差,去理解一种更为根本的价值和理念。综合新京报、光明网等(业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