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姝蓉
2023年夏天,因为“冲动的一拳”,两个年轻人的生活起了波澜。
单从证据上看,这起故意伤害案的案情很简单,对嫌疑人王某提起公诉于法有据。但这么做真的对双方当事人都好吗?这是一起轻伤害案件,如果一诉了之,人生刚起步的王某就要背上沉重的刑事案底,对被害人来说身体修复急需的经济赔偿将没有着落,不仅双方矛盾再无改善可能,甚至很可能会因怨恨而引发更大的恶性事件……
这虽是“小案”,但不能“小办”。
案情简单一诉了之?
视频画面中,两个厨师模样的年轻人面对面站在后厨,二人似乎因为什么事产生了纷争,看上去情绪都有些激动。其中一人用手指着对方,充满挑衅意味,另一人原本没有动作,但几秒过后,他突然放下手中的厨具,猛地冲上前去,用紧握的右拳打向对方。一拳过后,对方痛苦倒地。这不是什么影视剧画面,而是2023年夏天一起故意伤害案的真实现场。我看着监控视频中二人的动作,仿佛再次感受到冲突时的紧张氛围。
监控完整记录了以上冲突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些视频画面,结合案卷材料,我初步判断这是一起故意伤害案。犯罪嫌疑人王某和被害人李某均为二十出头的年纪,本来工作刚刚步入正轨,如今却因为一点工作琐事产生矛盾。一拳打出轻伤二级后,王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而李某也因意外受伤不得不停工回家休养。翻看卷宗里的证据材料,不免为冲动的二人感到唏嘘。
回想起第一次与检察官一起提审王某的场景,他低着头一言不发走进讯问室,坐在我们对面,脸上写满了紧张与不安。面对不存争议的案件事实,他直言认罪认罚,深感后悔。而当问及二人的赔偿谅解情况时,王某低落的情绪则明显有些波动:“检察官,当时事情发生后我立即陪李某去了医院,医药费手术费我也垫付了几万元,但现在他完全拒绝和我沟通……”他的语气充满自责,“不管怎么说打人是我不对,我愿意承担责任。”
讯问完毕后,为更好了解案件全貌,我拨通了李某的电话,试图安抚他的情绪,并尝试询问赔偿谅解情况。然而,我的话还没说完,话筒里就传来了“嘟嘟嘟”的挂断声。我无奈地一笑,知道李某此刻心中的怒火尚未平息。
此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直接对王某提起公诉,尽快将本案移送法院,结合自首、认罪认罚、赔偿部分医药费等情节,对其依法建议量刑;二是尝试化解双方的心结与矛盾,或许有机会争取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最佳结局。
如果单从证据上看,这起故意伤害案案情简单、清晰,证据确实、充分,王某已达到故意伤害罪构罪标准,对他提起公诉于法有据。但根据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妥善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指导意见》,对同事之间等民间矛盾纠纷或者偶发事件引发的轻伤害案件,需结合个案具体情况把握好法理情的统一。通过全面审查本案,此次案件的发生纯粹为工作琐事引发的偶发事件,并且被害人在本案中也存在言语挑衅、激化矛盾的过错。王某没有违法犯罪记录,在案发后真诚认罪悔罪,积极陪同李某就医,又主动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实际上具备一定的刑事和解基础。如果一诉了之,对王某来说人生刚起步就要背上沉重的刑事案底,对李某而言身体修复急需的经济赔偿将没有着落,不仅双方矛盾再无改善可能,甚至很可能会因怨恨而引发更大的恶性事件。
综合来看,第二个选择虽然费时费力,却是我们办案中化解双方矛盾、修复冲动下破裂关系的能动履职之道。
沟通桥梁悄然搭建
为了打破僵局,我决定先从二人的好友及同事处探寻线索。通过了解,我得知二人性格上的不同。李某是个急性子,容易冲动行事,常常因为工作压力而难以控制情绪,言辞间难免冒犯到别人。王某则相对内敛,面对冒犯他往往选择忍让,避免与人发生冲突。李某在后厨的工作中已经多次因为工作分配问题与王某产生口角,王某虽然嘴上不说,但实际上心中的不满却在慢慢积累,直至这次全面爆发,引发严重后果。
再次梳理案情,结合对二人的接触与了解,检察官判断二人矛盾不深,李某目前拒绝沟通一方面是因为年轻气盛受伤后一时心绪难平,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术后经济压力等现实原因让他怨恨难消。这让我意识到,只要能耐住性子继续做工作,让李某打开心扉,说出他的真实想法,为二人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那么本案刑事和解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当我再一次拨通李某的电话后,我告诉他,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并且也承诺检察官会公正地处理这起案件,尽力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经过多次耐心疏导,李某也终于愿意袒露心声,与我沟通。如先前猜测,他的话语中透露着对过去口无遮拦的懊悔和对未来经济压力的迷茫。
在了解问题症结后,我再次联系王某,向他转达了李某的担忧,并询问他是否愿意再适当赔偿以帮助对方术后恢复。王某听罢后没有犹豫,立即向我表示愿意尽自己所能把工作积攒的积蓄赔偿给对方,“我知道这不能弥补他受的伤害,但这是我现在唯一能做的。”
此后,我再次联系李某表明王某的赔偿意愿并耐心释法说理,一方面晓之以理,详细向他解释刑事和解制度在化解矛盾、协商赔偿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动之以情,希望他能给冲动的王某一次改过的机会。这次,本就心地善良的李某态度有所缓和,同意直面矛盾,与王某开展调解,商讨具体赔偿事宜。我知道,他们已经迈出了和解的第一步,尽管还没有面对面地直接交流,但沟通的桥梁已经悄然搭建。
“冲动一拳”画上句号
李某态度的缓和让我看到了和解的希望,为了使调解工作顺利推进,我主动联系了我院联合区司法局成立的全市首家驻检调解工作室,邀请人民调解员介入,开展检调对接程序,希望借助第三方专业化调解力量,推动双方矛盾实质性化解。
见面当天,双方当事人最初都有些拘谨,李某眼神中还带有几分敌意。调解会上,调解员向双方强调了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并分别询问各自的想法。在调解员的引导下,李某的态度逐渐软化,向我们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刻关注着双方的反应,适时地从旁给予引导和提示。沟通过后,王某首先郑重地就自己冲动行为给李某造成的伤害致歉,一声“对不起”、一个深鞠躬表达了他的悔过之意,李某听罢也承认自己在工作中的言语和行为多有不当之处,已经带来惨痛的后果。真正的和解需要双方都能够放下心中的芥蒂,看到双方能够如此坦诚地交流,我终于松了口气。在调解员的帮助下,双方确立了合理的赔偿金额,王某现场即完成赔付,李某也依约对其谅解,二人终于握手言和。
在拟不起诉公开听证会上,王某认罪悔过态度诚恳,也再一次向听证员保证会吸取教训、珍惜机会,不再冲动行事。考虑到本案是民间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王某具有自首、认罪认罚等从轻从宽情节,且双方已达成和解,为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关系,给年轻人一次“重启人生”的机会,我院最终依法对王某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冲动的一拳”至此画上了句号,当看到两个年轻人如释重负,重回正常生活的轨道,我也真正体会到案结事了人和的重要意义。
“小案”不“小办”,司法机关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当事人的人生轨迹。在检察工作中,我们不能机械地适用法律,案件办结不是终点,只有真正用心用情办案,坚持法理情融合全面审查,才能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立情绪,以检察之力守护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作者单位:宝山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