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谢颖 何忠婷
价格从每克300多元涨到六七百元,近年来黄金价格持续走高,黄金消费和投资市场热度持续高涨,很多消费者都希望通过购买黄金来实现资产保值。
近日,徐汇法院对2021年以来上海法院审结的91件涉黄金交易的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其中的交易陷阱可不少。
那么,怎样才能避开黄金交易中的这些“坑”?
掺杂掺假侵害消费者权益
部分商家在销售时往往宣称饰品为“999足金”“纯金”等,但实际纯度与宣传、标注不符,甚至不是黄金。如长宁法院2022年3月一审审结的原告李某与被告罗某、上海某信息技术公司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李某在某电商平台一网店购买黄金项链,罗某承诺保证项链是“正品黄金项链999.9足金”,后经检测该项链为非贵金属首饰。
买黄金“洗白”非法资金
部分犯罪分子利用黄金易变现等特点,雇佣他人持多张银行卡多地、分批购买大量黄金后再转售,将卡内的非法资金“洗白”。如嘉定法院2023年6月一审审结的黄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案中,被告人黄某在明知银行卡内款项系他人违法所得的情况下,多次至金店刷卡购买黄金,金额达100余万元。最终,黄某获刑三年六个月,并被处罚金四万元。
违规收购为销赃提供便利
根据相关规定,回收旧黄金应有经营许可证,且应对旧黄金如实登记出售人身份信息、物品特征和来源。但部分二手黄金回收经营者为牟取非法利益,明知黄金来源异常,故意不登记或遗漏登记出售人身份信息、物品信息等,为不法分子变现提供便利。如奉贤法院2021年12月一审审结的郑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案中,被告人郑某经营黄金珠宝店,在明知卖家是盗窃所得赃物的情况下,多次回收黄金戒指、项链等饰品,总价值超过2.8万元,最终郑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五千元。
小心黄金投资、托管骗局
部分案件中,犯罪分子依托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持续攀升的大背景,恶意炒作黄金的投资属性,推出黄金托管经营业务产品,以高收益、低风险为名诱骗公众购买。如上海二中院2021年2月二审审结的顾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中,上诉人顾某负责经营管理上海一商务信息咨询公司等,推出贵金属托管经营业务产品,让投资者购买合作企业的黄金产品,而后代为保管经营,承诺给予投资人9%至17%的固定年化收益,造成1400余名投资者损失6.11亿余元。
说法
结合对91起案件的梳理,不难发现黄金购买热潮下暗藏着不少投资交易陷阱,这不仅影响贵金属交易的正常市场秩序,也危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法院建议:
购买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时,选择证照齐全的品牌商家、正规电商平台等正规渠道。要注意留存消费凭证,购买时索要发票或交易凭证,并且载明商品名称、规格型号、重量、计价方式、价款等必要内容。
以旧换新关注细节。为促进黄金消费,不少商家推出“以旧换新”等换购活动。消费者应重点关注回收价格、折旧费、耗损、新首饰加工费等具体换购细节,对更换首饰的加工费优惠减免、是否换大不换小、差价计算方式等内容以合同或补充协议的方式形成书面证据,以免误入旧金饰回收、金饰销售环节的价格陷阱。
投资托管务必慎重。随着金价飙升,投资者获利丰厚。但投资有风险,贵金属品牌加盟店跑路现象亦有发生。因此,应树立正确投资观,对“高收益、零风险”的投资宣传保持警惕。在投资黄金托管产品前,务必查证相关机构是否具备发行或代销资质,摸清投资的实物黄金是否在金融机构或者正规的黄金交易所进行登记,以免掉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