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杨泓艺
“法官,那起案件的当事人矛盾激化,今天动手了!”“法官,那对打离婚官司的夫妻又闹到派出所来了!”……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外高桥人民法庭(下称外高桥法庭)的法官工作室微信群里,几乎每天都能收到类似的咨询和求助信息。今年3月起,外高桥法庭在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三所一庭”常态化沟通机制,以组建微信群的方式,与街镇司法所、派出所建立定点沟通渠道,进一步提升辖区内诉源治理工作效果。
信息互通加快纠纷联动调处
近期已调任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的周天娇法官,此前在外高桥法庭任职。她说,自己是“三所一庭”机制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获益者。
年初,她新收到一起离婚案件,可在翻看卷宗时,她意识到这个案件并不寻常。夫妻双方多次发生互相“抢夺”孩子的事件,在未经对方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径自带走孩子,并因此多次报警。受此影响,年仅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业中断,无法正常上学。
“孩子不能一直不上学呀!”起初,周天娇也想着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曾多次组织双方调解,但矛盾始终无法解决,两人都不愿作出让步。
周天娇十分发愁,按照一般惯例,离婚案件多数先考虑让双方调解,但双方当事人矛盾这么激烈,根本坐不到一块儿谈,甚至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业,这起陷入僵局的案件该如何解决?
鉴于外高桥法庭法官工作室与辖区派出所对接人员已建立了工作联系微信群,周天娇马上通过微信群快速与辖区派出所核实相关情况。在后续的案件进程中,双方当事人关系持续恶化,继续发生矛盾并多次报警。派出所在每次出警后,均第一时间将矛盾进展情况告知周天娇,“警庭”联动将信息互通,并共同安抚好当事人情绪。
在一次次协调跟进下,考虑原、被告感情确已破裂,法院最终判决双方准予离婚。从维护未成年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尽量维持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稳定性,法院对孩子抚养权及家庭财产分配也做了相应判决。
“法官,谢谢您!”案件宣判后,感激于法庭的帮助,原告向周天娇送来一面锦旗,“我们孩子终于可以正常上学了!”
“在需要前往调取相关报警材料前,我们可以通过工作微信群提前与接待民警进行联系,极大提升了调查取证的效率和便利度。”周天娇十分感谢“三所一庭”机制带来的便捷高效沟通,“这对于我们化解矛盾纠纷非常有帮助。”
提前介入推动重要案件纠纷化解
据外高桥法庭庭长陆琴介绍,“三所一庭”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街镇与法庭的联系,而提前介入重大疑难复杂纠纷的社会调解便是外高桥法庭的特色方式,“我们将法庭力量结合到街镇的诉源治理工作中,确实能充分发挥调解力量。”
年初,外高桥法庭的董迪思法官参与了一起人身伤亡纠纷的矛盾化解。该案中,某劳务公司的班组长组织小组内组员一起去喝酒,不幸的是,其中一人当天晚上发生呕吐并身亡,家属情绪激动,纠纷无法化解。
“董法官,麻烦您来一趟吧,当事人想听听专业的解答。”一天晚上,沪东法官工作室微信群里发来一条消息。“好,我整理一下案情。”当时正值过年前几天,为了让大家都能“顺利”过年,董迪思加班加点开始研究案情。
董迪思发现,公司表示愿意补偿家属,而案件的主要症结在于双方对于金额无法统一。于是,她立即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及本案案情,对相关金额进行了核算。
随后,辖区内派出所、司法所一同约见逝者家属,董迪思也在一旁列席参与。会上,双方对于金额依然产生激烈争执。
“公司愿意作出补偿,从司法实践来看,这个数额也相对合理。”董迪思见状,将诉讼风险和成本告知了家属。最终,家属经过考虑,与公司达成和解协议,公司也当场支付了补偿金额。这起因不幸事故引发的纠纷终于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