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两地创新“沪太运输车辆快速通行系统”

为长三角运输车辆开辟“绿色通道”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7月24日 王葳然

民警向司机介绍“沪太运输车辆快速通行系统” 本版摄影 见习记者 王葳然

宝山公安分局洋桥检查站民警陈凯宇在对过往危险品货车开展检查,核验司机线上登记信息

  □  见习记者  王葳然

  “驾驶员你好,你已在系统中完成信息报备,检验完成,请通行。”昨天上午10时,气温攀升至36摄氏度,在货车发动机的轰鸣与热浪中,上海市公安局宝山公安分局洋桥检查站民警陈凯宇正在对从江苏省太仓市进入上海市的危险品货车进行例行查验,像这样的例行检查以往需要约10分钟,而有了“系统”之后,通过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

  记者跟随宝山警方采访获悉,民警口中的“系统”是由上海宝山警方、江苏太仓警方、苏州港管委会等联合开发的“沪太运输车辆快速通行系统”,已于昨日正式投入运行。

  “沪太运输车辆快速通行系统”可查询车、货、人三类信息,让信息实现跨行业、跨部门流动,提高公安工作质效的同时,也给长三角企业和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沪苏两地期望通过开辟这一“绿色通道”,助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  实现1+1>N效果

  从逢车必检到数据和货物同步出港

  “以往,我们遇到危险品车辆是必检的,驾驶员也反映‘怎么需要反复登记’。现在只需要对照系统内的数据核验必要的信息即可放行。”宝山公安分局洋桥检查站站长王辰向记者说明。

  为助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洋桥检查站与苏州港管委会、江苏太仓警方联合开发“沪太运输车辆快速通行系统”。对于从太仓港区进入上海的危险品车辆,将由太仓港区预先进行安全检查,并将安全检查的一系列数据上传至系统。而在“是否经过洋桥检查站”页面,驾驶员如选择“是”,系统将自动生成预计到站时间,洋桥检查站民警可进行网上预检,到站后再进行车、货、人信息核实,大大提高了危险品货运车辆的通行效率。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截至目前,共发现3起“超时到站”的情况。“如果超出预估时间还没有到站,我们会等驾驶员到站后,对其进行‘线路盘查’。因为预估时间是设置了充足余量的,超时的情况无非是出现重大交通事故导致严重堵车,再就是驾驶员可能开到其他线路上去了。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线路行驶,那么驾驶员是否存在着在规定线路以外将货物装卸了,或者是否改变了报备货物的内容等。”王辰进一步解释道。事实盘查清楚后,警方还会将信息通报至江苏太仓警方、苏州港管委会、行业管理部门等,实现信息的闭环对接,“如果其中有违法犯罪线索,属地公安也可以第一时间去了解,及时处置。”

  据悉,两地对违规驾驶员试行港区作业“黑名单”制度,构成管控闭环,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协作的“新样本”。

  太仓公安局巡特警大队四中队中队长解柯卿也表示:“以前车到了我们的关卡需要检查,到了洋桥检查站要再检查一次,通行效率不高,通过警务协作,我们认为实现了1+1>N  的效果。”

  ◆  通行时间缩短一半

  “沪北大门”温度与效率双在线

  龚师傅是常年往返沪太两地的货车驾驶员,昨天上午10点30分许,他驾驶一辆载有危险品的货车到达洋桥检查站。记者按下计时器发现,龚师傅此次仅用时1分47秒便完成了全部查验工作,而这在以往是无法实现的。

  “以前通过洋桥检查站要大概10分钟,前车一停,后面的车就要排长队,现在有了这个系统就方便多了,只需要两三分钟就能通行,作为驾驶员,我们的体验感也更好了。”龚师傅告诉记者。

  “大型货车的特点就是车体长、起步慢,以前我们查验信息需要驾驶员下车,到室内完成纸质登记,我们上传至内部系统才能放行,后面的车辆势必要排队等候,造成拥堵现象。”站长王辰介绍说,“系统上线运行后,原来10分钟的通过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让驾驶员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便利。”

  此外,王辰还告诉记者一组数据,自7月1日系统上线试运行以来,洋桥检查站日均通行车辆由此前的2.7万辆次升至3.2万辆次,系统极大提高了往来车辆的通行效率。

  ◆  多部门业务融合

  助力长三角经济健康发展

  几个月前,洋桥检查站的情况还是“头车在上海检查,尾车在太仓排队”。这样一个三方合作系统的开发,又是因何契机呢?

  “我在执勤的时候发现严重拥堵的情况,作为站长,我有责任研判其中的堵点和痛点。当检查力度与物流通行、经济运行产生一定冲突时,我们要去协调好。”王辰说。

  此前,王辰曾带队前往苏州港管委会介绍检查站日常工作的相关情况,发现洋桥检查站对车辆检查的相关内容与港口对于车辆检查的内容高度重合。通过充分协商,各方决定把洋桥检查站相关检查工作前置到港口,同时港口相关生产数据共享给洋桥检查站,系统由苏州港管委会负责开发,这样便可实现“检查前置”。“当车辆经过检查站时,民警只需要输入车牌号便可看到详细信息,免于进行纸质登记,保障车辆快速通行。在驾驶员通过上海‘北大门’时,感受到上海的便利和温暖。”王辰表示。

  “这对于港口车辆来说也是一个重大利好,尤其是苏州港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太仓港区位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起到保障长三角地区物流供应链的作用,原材料从港口运输到工厂的整个环节如果打通,也有利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苏州港管委会办公室科信办副主任顾祖旭表示,“我们认为这一次的创新保障了长三角地区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畅通。另一方面,对于港口数据跨区域、跨行业流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后续我们考虑把苏州港其他港区的数据也合并进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

  对于未来系统的应用,王辰向记者介绍了具体设想。“在道口检查方面,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大型物流企业主动进行数据共享,为我们日常检查工作提供更优质的数据,并能在日常工作中更精准地甄别‘黑货运’等不良货运。”王辰表示,传统“盲选”无法应对当下的物流运输行业趋势,“希望通过整合各行各业的数据,有效识别可以适用‘绿色通行’的车辆,把民警的精力更多投入到我们没有触及的问题中,更好地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助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助力。”王辰说。

  记者在离开检查站时发现,除了大型货车,还有不少私家车陆续从分流车道进入上海。记者了解到,这其实是因为有不少居民需要往返沪太两地通勤。“有不少上班族是在上海上班,但是家住太仓,针对此类私家车,我们也有两地人才快速通行的措施,定期对此类人员进行抽检,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通勤环境。”民警陈凯宇说。

  每天,几万辆次大大小小的车辆通过洋桥检查站这一“沪北大门”出入上海,靠人脑记住每辆车并不现实。三方共同开发的系统为民警配上了“外置大脑”,实现出入车辆的智能化管理,效率提升的同时,也让往来市民享受到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