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王迪在社交平台实名举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导王某某。7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就王某某被举报一事发布情况通报称:举报情况属实,经研究决定,给予王某某开除党籍处分,撤销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撤销其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关系。同时,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从快处置,彰显校方鲜明态度。
不要让学生用极端的方式来“求关注”
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高校学生举报导师事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起:1月16日,有网友晒出华中农业大学多名学生签名并印上手印的举报信,信中列举了他们的导师黄某某数据篡改、编造实验结果等学术不端行为;4月9日晚,有网友发消息称,北京邮电大学15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郑某存在师德师风问题。两起事件,最终都以学生举报成功而告终。
相比上述两起事件,此次事件的性质无疑更加严重,其中不仅包括对师德师风的质疑,甚至包括对性骚扰的指控。三次举报,暴露出一种同样的现实:某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势如水火。不妨探讨一个问题:那些大学生为什么要用如此激烈的方式,举报自己的导师?换句话说,除了“鱼死网破”的抗争之外,他们还有没有更好的维权渠道?
毋庸讳言,学生面对导师处于天然劣势,无论是眼前的学业,还是今后的毕业,学生都有求于导师。因此,学生的拍案而起,很容易博得关注和同情——如果不是实在不堪忍受,学生何至于冒着无法毕业的巨大风险,“以下犯上”实名举报自己的导师?对于举报导师“性骚扰”的女生来说,所承担的风险显然更大,她不仅要面对来自学校内部的各种压力,甚至还要面对可能出现的风言风语。当一个年轻女大学生以“玉石俱焚”的姿态诉诸网络的时候,何尝不是对大学内部监督举报机制的不信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不仅应体现在对外发布的通报中,更应该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的每一处细节上。导师做得怎么样,他的学生最清楚,给学生一个维护权益的渠道,就是给他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把问题解决在前端、消除在明处,不要让学生用极端的方式来“求关注”,这是大学应有的体面和尊严。
强化防治性骚扰机制建设十分必要
防治校园性骚扰,事关学生成长,事关师德师风,事关校园安全。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可见,学校承担着防止性骚扰的法律义务,应履行责任,落实措施,为个人免受性骚扰侵害提供保障。
相关的规章制度也不鲜见,201 8年,教育部印发了三个关于《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2019年,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推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2022年,最高法、最高检、教育部发布《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为严防师德师风失范,相关职能部门在涉及严重侵犯学生权益的相关案件中加大了处理力度,一旦查实就让涉事者付出沉重代价,体现了“零容忍”的决心。可以说,“校园性骚扰零容忍”已成共识。
面对仍不断爆出的此类事件,强化防治性骚扰机制建设,十分必要且关键。要通过机制建设,明确性骚扰行为界线,畅通性骚扰行为投诉渠道,将反性骚扰知识纳入师生教育培训,健全性骚扰行为调查处置规程……在发现、举报、隐私保护、处理等环节,形成常态化、可预期的防治机制,以制度和行动诠释“零容忍”,力求防患于未然,才能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教师也得以明晰自己的行为边界,行止有度。
让制度落地,让保护有效,让惩罚有力,还校园以清静,予受害者以公道。防治校园性骚扰,相关各方还可以做得更多。
综合羊城晚报、中国妇女报等
(谚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