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如何更有“保障”?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8月30日 史建颖/林君玉/殷璐

  □  史建颖  林君玉  殷璐

  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政府建设运营的保障性住房有利于解决特定群众的居住困难,但这类房屋一旦被违规使用就可能破坏保障性住房的管理秩序,妨碍有限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如何精准打击违规使用保障性住房行为?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申报建设了上海法院“违规出租、出售保障性住房监管预警”应用场景,助力保障性住房更有“保障”。

  深挖隐情,掌握纠纷症结

  在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庭审时,原、被告争执不休,可当承办法官、嘉定区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史建颖询问房屋产权情况、房屋性质时,双方却都有意回避、闪烁其辞,这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经过法官对房屋权属的调查,双方才承认案涉房屋是经济适用房。该类房屋是政府专为住房困难群体提供的住房,一般禁止出租牟利。史建颖发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决定到案涉小区实地探访。

  在实地调查中,不少小区居民向法官抱怨案涉房屋的“扰民”情况。同时,他们也向法官反映,此类情况在当地小区不是偶发,甚至有中介机构参与其中积极“斡旋”牟利,引发安全隐患的同时也引起周边居民的投诉,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矛盾多发点。

  当好“哨兵”,精准抓取线索

  精准找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应用场景建设,自动抓取涉保障性住房违规使用信息线索,推送给政府职能部门,以便其精准掌握相关情况,及时处理和防范保障性住房违规使用行为。”该应用场景设计人员之一、杨浦区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周励介绍道。

  项目组分析近年来上海法院受理的相关案件后发现,涉保障性住房违规情形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经济适用房违规出租、公租房违规出售、借用资格购买保障性住房。项目组梳理这三类情形涉及的案由,总结裁判文书中涉及违规使用的范式表达后,拟定业务规则,交由技术人员进行数据碰撞比对,经过自动筛查和人工查验,准确率为100%。该场景得以顺利推广。

  在嵌入论证阶段,上海数字法院数助治理工作专班提出建议:“数据推送要有‘用户思维’,推送字段不仅仅有案号、案由等案件信息,还应该包含房屋具体坐落地址等信息,以便于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解决问题。”于是,项目组研读抓取的裁判文书,尽可能地找到关于房屋坐落地址的范式表达,经与技术人员反复沟通,不断打磨业务规则,确定了房屋坐落地址的最终抓取规则。经测试,嵌入后抓取的线索能准确反映房屋具体坐落地址。

  以“数”促治,助推治理

  如何将场景筛查所得数据利用起来,为相关社会治理贡献司法力量?自2024年4月起,嘉定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陆文嘉,杨浦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叶兰分别带队前往辖区相关职能部门调研,就“违规出租、出售保障性住房监管预警”应用场景进行沟通,并就案件审理中发现的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进行研讨。

  在座谈交流中,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均对法院主动参与社会综合治理表示赞许,并充分肯定了应用场景的建设成效,希望以场景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强线索共享、院局联动,助力保障性住房的监管。

  考虑到保障性住房所承载的特殊功能价值,两家法院还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向区相关职能部门发出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专项监管协同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规范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管理等司法建议,对相关问题“把脉开方”,获得了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反馈。

  在此期间,围绕嘉定区正着力开展的“违规出租、出借共有产权房专项整治行动”,嘉定区法院将监管预警线索及时反馈至相关职能部门,为保障性住房领域的社会治理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目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正与市级行政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对接,推动该场景数据推送功能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上线。上海法院将进一步抓好社会治理类场景研发应用,推进司法数据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联接,汇智聚力、以“数”促治,服务高水平决策,助推高效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