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王洁
正所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珍贵的收藏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然而面对“货不对板”的情况,谁又能解开这个“罗生门”呢?记者日前从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通过先进的物像鉴定技术,为收藏爱好者解决了后顾之忧。
二手“绿水鬼”是李逵还是李鬼?
张先生是一位手表爱好者,2020年的一天,在二手市场偶然觅得一款奇货可居的“绿水鬼”手表,斥资7.5万元买下,激动之余当场拍照发了朋友圈炫耀。可“懂行”的朋友看见了,指出该手表可能并非真货,张先生越看越觉得这块手表与正品存在差距,拿到品牌商官方检验后证明果然是赝品。张先生持检验报告前往购买手表的商场专柜讨说法,专柜认可检验报告的结论,但矢口否认送检手表是自己售出的那一块,拒绝赔付。
如何证明张先生送检的手表和从专柜购买的是同一块手表呢?这时,张先生在购买现场拍的照片派上了用场。张先生报案后,公安机关将照片和手表送至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进行鉴定。
鉴定人通过分析现场拍摄的手表照片和送检手表发现,送检样本手表在表盘、表链等处存在刮擦、磨损痕迹及瑕疵。将样本手表与照片中的手表比较检验发现:两者在表盘样式、字符,表针样式,表壳刻度内横纹、顶部三角内半球体位置,表盘玻璃垫圈处划痕,表链刮伤、磨损等特征上存在诸多符合,两者特征的符合点量多质高,特征总和反映了同一手表的特点。检验结果证明张先生送检手表就是当日从专柜购买的手表。最终,张先生获得了赔偿。
50根珍稀红木原木去了哪里?
红木作为珍稀木材,是许多木质藏品的原料。5年前,两家企业发生债权债务纠纷,作为案件标的,300余根红木木材原木被固定封存在某露天仓库中并贴有封条。当时,法院根据案值判决其中的52根木材原木归其中一家企业所有。
临近结案时,该企业与另外一家红木企业之间发生另一起债权债务纠纷,约定将前一起案件中封存的木材原木作为无法执行债务时的抵扣物直接处理。但就在拍卖前夕,债权企业提出该批红木在法院封存期间被调包,用价格便宜的大叶紫檀替换了价格昂贵的小叶紫檀,继续拍卖将使其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债务企业为证明该批木材是原被封存木材,申请对现存于其工厂仓库中的木材原木与第一起诉讼中法官拍摄的封存现场视频中的木材原木进行对比,试图在木材堆中,找到散落各处的52根木材。
接受委托后,鉴定人首先对5年前的样本视频和现有的检材情况进行了预检。从视频上看,当时是手持执法记录仪类设备拍摄,随着拍摄者的走动,视角位于木材顶部俯视向前推进,可以看见位于上部的木材的一个截面和裸露在外的部分侧面的木纹细节、位于下部的木材的部分截面细节。
鉴定人安排现场取样,在叉车和十余名搬运工人的帮助下,将52根待检木材的两个截面和圆周侧面,以与样本相似俯视角的360度旋转角度进行了全面采样。此后,再对检材和样本中的所有木材截面进行分类、细化、标识,层层筛选,并充分考虑5年间的搬运、虫蛀、落灰、形变等变化因素,最终,在样本视频中找到了匹配的50根木材,消除了债权企业的疑虑。
【鉴定人说】
随着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购买和收藏古董、奢侈品等高价值物品的消费行为逐渐成为很多普通民众生活和投资的一部分。然而,在纠纷发生时,如何证实所持有的物品即为当时购买之物,往往成为解决纠纷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在这类争议中,物像鉴定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技术能够通过细致地分析和比对,揭示物品的唯一性特征,进而确定当事人持有的和当时留下的影像资料中的物品是否为同一物品。
以张先生的案例为例,正是通过对手表照片和实物进行细致地对比分析,才得以证实持有的赝品手表与专柜售出的手表为同一物品,从而维护了张先生的合法权益。在红木案中,通过对比封存现场的视频资料和现存木材的详细采样信息,克服了时间跨度长、木材特征变化等难题,成功找到了匹配木材,为案件的公正审理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此外,物像鉴定技术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其能够捕捉并分析物品的细微特征,无论是手表的表盘、表链,还是木材的截面和纹理,均能成为鉴定的关键线索。这一技术在涉及书画作品、奢侈品、工艺品、高级家具、模型手办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解决纠纷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声像和电子数据鉴定研究室副研究员:卢启萌)
鉴定锦囊
1.消费者在购买高价值物品时可以同步拍摄相关影像资料和所在场所、时间等相关信息。
2.拍摄的影像资料要能清晰反映物品特征,为后续进行物像鉴定提供可能。
3.必要时,对购买过程进行公证,或在不影响物品价值的位置进行标记等,也是防止后续争议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