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绷开源信息泄密这根基本安全弦

上海法治报 2024年12月03日 余明辉

  □  余明辉

  大数据时代,信息在网络空间发布、传播渠道愈发丰富多样。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敏感信息在未经脱密处理、未经风险隐患评估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公开传播,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获取开源情报的重要来源,对我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开源信息通常指公开可获取的合法信息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体帖子、网络论坛讨论、博客文章、新闻报道、卫星图像等。这些信息来源广泛,获取成本低,且往往包含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情报,可能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网络窃密的重要来源。

  想象一下,你随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一张工作照片,或许就无意间泄露了公司项目的关键信息;你在公开论坛上的一次技术讨论,可能正被境外的“眼睛”紧盯,成为他们拼凑情报的拼图之一。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屡见不鲜的案例。去年,某国防科技企业的工程师因在个人博客上发布了一篇技术心得,不慎泄露了某项军事技术的核心参数,最终导致该技术被国外情报机构掌握,给国家安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起事件,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刺破了我们对信息安全麻痹大意的幻想。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不能再假装看不见。首先,强化法律意识是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因此,提高全民的国家安全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信息安全的守护者,是当务之急。

  其次,加强技术防护,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企业和机构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敏感信息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和加密处理,确保信息在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开发更加智能、高效的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阻断信息泄露的渠道。

  再者,教育引导不可或缺。学校、社区、媒体等应携手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安全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这一网络活跃群体,通过案例分析、互动体验等方式,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互联网时代,我们既要拥抱互联网的开放与共享,也要警惕其背后的暗流涌动。正如国家安全部所强调的,紧绷开源信息泄密这根基本安全弦,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一个网民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