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传艳
明明没有在相关商家处登记个人信息,上海众多新生儿妈妈却收到了摄影工作室的推销电话。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现查明,承包部分医院产房月嫂服务业务的某公司工作人员王某某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达3.9万余条,刘某某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达3.8万余条。这些信息包括婴儿父母姓名、联系电话等。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被告人王某某、刘某某提起公诉。
近年来,母婴信息遭泄露的事件时有耳闻,仅今年以来,多地检察机关就公布了数起类似案件。比如今年元月曝光的江苏省常州市2.6万余条新生儿信息被贩卖案件,以及今年4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开庭审理的3万余条新生儿个人信息被贩卖案件等,均属母婴信息遭泄露的典型案件。时常出现的类似案件警示社会,母婴信息已成为医疗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不法分子之所以喜欢盯上母婴信息,是因为这类信息利用价值高、非法获利空间大。产妇和婴儿均需要得到一些产品与服务,假如相关机构能够掌握母婴信息,产品与服务推送就能做到十分精确,需求与服务高效匹配,生意做成的可能性明显提升。
所有医疗信息都应该加大保护力度,母婴信息保护更容不得半点懈怠。医疗机构存在“内鬼”,是母婴信息泄露的主要漏洞。对医务人员强化信息安全教育,对贩卖医疗信息的工作人员加大打击力度,才能让医务人员明白,泄露医疗信息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统计和上报出生人口信息、孕产妇随访信息、婴幼儿计划免疫信息等,均需要使用相关平台、网站和线上工作站。黑客技术入侵、信息管理不善导致泄露等技术漏洞,更要堵死堵牢。
这起案件还暴露出一个新漏洞——医疗机构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时,第三方机构内部接触和管理母婴信息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成为医疗机构之外的特殊“内鬼”。此案警示医疗机构,不能随意授权第三方机构批量接触和管理母婴信息,对于不得不接触部分母婴信息的第三方机构人员,则应纳入监管的重要名单。在服务外包、医疗服务与社会化服务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需特别重视医疗信息泄露新漏洞的演变和早期防范。
动辄数万条母婴信息遭泄露应引起高度重视,但母婴信息小范围甚至个别泄露同样不可忽视。除了要堵塞大漏洞之外,医院床头卡和住院手牌等小物件、孕产妇消费时登记的信息、软件过度收集的母婴信息等导致的信息渗漏,同样要得到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