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胡蝶飞 季张颖
本报讯 如何更好利用上海古文化遗址、遗存资源,推动本市商旅文高质量融合发展?即将召开的上海“两会”上,民盟上海市委拟递交《关于加快上海古文化廊道资源“串珠成链”,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的建议》的集体提案,建议培育“从City walk到Country walk”的网红打卡地,打造上海及长三角文旅消费新热点。
记者了解到,这份拟递交的提案是由上海市文旅局出题,民盟上海市委组织专家组历时近一年开展调研协助解题,这一精准参政议政新模式打造的集体成果。
据民盟上海市委介绍,上海古文化廊道是位于上海西部古冈身西侧或冈身上的一条线性文化遗产走廊,涵盖了青浦、松江、闵行、金山、奉贤等区的69处古遗址,其中,青龙镇、福泉山、崧泽、广富林、马桥五大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跨越马家浜文化至明清等历史时期,实证了上海6000年历史,是破解“何以上海”“是以上海”的关键密码。
然而,民盟上海市委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目前除广富林遗址开发比较成熟外,沿线文化资源多停留在“地下沉睡”状态,保护与利用总体规模小、品级低,开发开放程度不高,尤其是没有发挥古文化传播与文旅消费的相乘效应。
“对古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考虑。”提案指出,目前大多遗址地处偏僻乡村,交通不便,尚未实现文化、旅游消费一体综合开发。同时,古文化遗址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有待统筹考虑。此外,遗址保护规划利益多元、环节繁杂、协调难度大,延缓了遗址保护规划审批进度。
民盟上海市委认为,上海可以将古文化廊道科学规划、建设成具有海派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遗产传承廊道,培育“从City walk到Country walk”的网红打卡地、文旅消费新热点。
为此,提案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会商协同,并指导督促属地政府加快编制、公布上海古文化廊道沿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规划,推动落实、细化“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探索实行土地储备阶段考古评估差异化管理模式。
“目前上海地区尚无一座严格意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案建议,将遗址富集、地处古文化廊道中心枢纽的的青浦区作为先行区,重点聚焦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上海祖港的青龙镇遗址,将其纳入“十五五”文化旅游事业规划,以建设青龙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上海古文化廊道为目标,牵引区域形成商旅文消费新市场。
此外,民盟上海市委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上海古文化廊道总体规划并分步实施。通过加强古文化廊道沿线区域联动,将分散在各区的古文化遗址遗存等串联起来,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打造“最美旅游廊道”IP,唱响上海之源、上海之根、上海之本品牌。同时加强资源整合,融合廊道沿线名胜古迹、名人史迹,融合沿线美丽乡村、水乡古镇,贯通上海古文化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的脉络,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培育成为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文旅消费新热点,并带动上海五大新城和小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