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规定员工如厕时间!管理要有度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2月17日 马九月

  据媒体报道,近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一机械制造公司发布的《如厕管理规范》文件在网上流传,文中规定了员工的正常如厕时间和不允许如厕时间,并有违规处理措施。对此,有网民在社交平台上留言称:“这家企业看来‘病得不轻’。” 2月13日,涉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因员工不认可,故此试运行规范并未实施,现已取消。

  精细化管理的度的确该听听员工意见

  好在这场“闹剧”及时收场。企业追求精细化管理本无可厚非,它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但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优化流程、合理配置资源,而不是在员工的基本生理需求上做文章。将如厕时间进行严格限制,看似是对工作时间的高效利用,实则是对人性的漠视。员工不是机器,他们有血有肉,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当企业连员工最基本的如厕权利都要干涉时,无疑是将管理的“手”伸得太长,触碰了员工权益的底线。

  从常理常情来看,人有三急,这是无法避免的生理现象。规定不允许如厕时间,不仅违背了基本的人性,还可能给员工的身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长时间憋尿可能引发泌尿系统疾病,这不仅损害员工个人健康,从长远来看,也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生产力。一个不能保障员工基本健康的企业,又何谈可持续发展?

  再者,这样的规定也反映出企业在管理理念上的偏差。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应该是建立在对员工的尊重和信任基础之上,通过激励机制、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是采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试图通过限制员工的行为来达到管理目的。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赢得员工的认同和尊重,反而会引发员工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导致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忠诚度。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不尊重员工的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当企业把精力放在这些不合理的规定上时,无疑是本末倒置。与其在如厕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如多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值得庆幸的是,涉事公司能够及时认识到问题所在,取消了这一不合理的规定。这也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企业管理需要精细化,但绝不能走向“畸形”。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的权益和感受,遵循常理常情,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否则,再“精细”的管理规定,也只会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枷锁,沦为他人的笑柄。

  劳动者要对“奇葩规定”说“不”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奇葩规定”在舆论场上引发反响,公众却似乎很少听到员工依法维权的声音。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员工或是为了保住工作,或是为了让自己的工作处境不再恶化,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或息事宁人。

  可是,企业的管理者也不该忘记“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的道理。如果说一家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果实是产品,那么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这个道理永远不会过时。管理者必须尊重每一位员工,员工才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能力和活力,唯有如此,一家企业才可能真正健康的发展。

  面对不断冒出的“奇葩规定”,广大劳动者当然应该敢于说“不”,勇于依法维权。但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一旦发现企业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当员工感到维权时有人能为自己“撑腰”,自然也就会有更多维权的底气和勇气。

  归根结底,无论是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还是积极的企业发展环境,都不可能靠“奇葩规定”来造就。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采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策略,才能真正赢得员工的认同,企业的路也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综合自极目新闻、红星新闻等

  马九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