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公益诉讼+碳交易”案件近20件

上海检察公益诉讼积极探索运用碳汇、碳普惠机制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2月17日 季张颖/周易

  □  记者  季张颖  通讯员  周易

  本报讯  近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合举办“公益诉讼+碳交易”创新机制研讨会暨典型案例发布仪式。记者从市检察院获悉,2022年以来,上海检察机关会同审判机关、行政机关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探索运用碳汇、碳普惠机制实现生态替代性修复,先后办理“公益诉讼+碳交易”案件近20件,完成购碳5297吨,生态环境修复效果显著。

  研讨会系统总结检察公益诉讼通过认购碳汇、减排量等市场化手段进行替代性修复的创新实践。这一创新机制的有益探索,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提供了市场化解决方案,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新动能,也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司法保障体系,为实现司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30余人围绕该机制的理论价值与创新实践展开深入研讨。

  本次研讨会共发布4件典型案例,分别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办理的诉某水利测量有限公司破坏滩涂资源民事公益诉讼案,上海铁路运输检察院办理的诉文某某等盗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与奚某某、上海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破坏耕地资源磋商民事公益诉讼案,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支持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对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污染大气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

  记者获悉,“公益诉讼+碳交易”创新机制的一大亮点是精准规范,为生态修复构建起一套严谨、有序的流程体系。该机制精准界定生态环境损害案件借助碳交易手段实现替代性修复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并通过现场勘查,委托专家出具专业意见等方式,严谨论证借助碳交易手段实现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流程上已经形成“检察院—法院—交易所”的完整闭环,操作规范、衔接紧密。

  下一步,上海检察机关将坚持依法审慎原则,会同有关各方共同持续深化“公益诉讼+碳交易”的检察实践,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推动完善这项创新机制的应用深度和广度,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协同治理体系,探索在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损害案件中更加科学充分地运用该机制,进一步提高其适配度和有效性。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动碳汇机制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运用,助力实现生态修复与碳市场建设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