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广春
2月15日,媒体曝光了一个隐匿在多个短视频平台里的“封号圈”群体。这一群体通过恶意举报、封禁他人账号,或获得快感,或敲诈牟利,或通过“收徒”提高名气并从中获利。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暴露了短视频平台在治理恶意举报行为上的漏洞。
“封号圈”主要依赖技术手段和群体协作,一般通过抓包软件篡改聊天记录、P图伪造违规证据,或者利用平台举报机制的漏洞,对目标账号进行集中举报,使账号被封禁。有用户就是因为拒绝支付88元“保护费”,导致其账号被恶意举报封禁。“不给钱就封号”的野蛮行为,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必须举多方之力,消除影响。
“封号圈”严重侵犯了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平台的生态。被封禁用户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申诉,或因无法恢复账号遭受经济损失。被恶意封号或诈骗后,有的得不到合理解决,可能模仿封禁他人账号,“以恶制恶”致网络暴力和恶意行为不断蔓延,“封号圈”群体逐渐扩大。“封号圈”形成的黑色产业链,加剧了网络环境的恶化。
对“封号圈”,快手和抖音等作出了积极努力。快手表示,平台着重治理“封号圈”滥用举报功能的违规行为,平台会根据违规行为情节的严重程度作出处罚。抖音则表示,2023年已联合各地公安共打掉3个恶意举报窝点。尽管如此,“封号圈”依然屡禁不止,导致平台治理陷入困境,揭示了平台、用户和法律层面的短板。
平台举报机制被“封号圈”滥用,提醒平台亟待加强对恶意举报行为的有效识别和过滤;封禁用户难以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需要平台进一步畅通渠道;恶意举报行为涉嫌非法经营罪、诈骗罪等,可能因为法律定性尚不明确,难以追究部分行为人的责任。
“不给钱就封号”,如此炸号等于作死。根治“封号圈”这一乱象,平台、用户和法律监管部门要共同努力。
短视频平台应完善举报机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恶意举报行为,优化用户申诉流程,确保封禁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发现封禁不当,要能够快速撤销账号或恢复账号。广大用户应增强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不轻信“封号圈”的威胁,积极举报“封号圈”的违规行为,共同维护网络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应明确恶意举报行为的法律定性,加大对“封号圈”的打击力度,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还网络空间以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