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由AI生成
在现代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人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都是盲婚哑嫁的情况。殊不知,古代的未婚男女也流行在情人节寻求姻缘,他们举行的“相亲会”并不比现代的逊色。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相亲的。
西周“相亲大会”
在西周时期,官府会在仲春二月举办相亲大会。30岁未娶的帅哥和20岁没嫁的美女,都会被强制要求参加相亲会,场面相当热闹。如果彼此看中了,就嘻嘻一笑,互送芍药花定终身。
到了秦朝,相亲大会的福利就没了。从此以后,古代人疯狂热衷亲上加亲。表哥和表妹、表姐和表弟,基本上从小就是“指腹为婚”。在“七出”里,有一条看起来很诡异,叫做“不事舅姑”。就是因为舅舅做公公、姑姑做婆婆这种事太普遍,所以干脆用“舅姑”代替“公婆”。
唐宋三大“相亲节”
到了唐宋时期,相亲已经变得更为成熟,不但“三媒六聘”被写入了法律,更是出现了三个固定的“相亲”日子,并且一直沿用了下来。这三个日子分别是“三月三”“元宵节”以及“同年大会”。
古代最传统的“情人节”,就要数“上巳节”了,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这一天,小伙子和藏在深闺的女子都纷纷外出踏青。女子常在河畔嬉戏、插柳赏花,如杜甫所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而男子也分坐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以曲水流觞的方式吸引意中人。如果双方对上眼了则一起漫步灞上,折柳相赠。
而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古人相亲的一个重要日子。每至元宵节晚上,“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青年单身男女借着赏灯、逛花市的名义,心照不宣,用眼角余光偷看异性,心里七上八下,但又憧憬着那份“灯下邂逅”的心动缘分,自有一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2022元宵奇妙游”节目《元夕之约》就是描绘的相关情景。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朝大词人欧阳修也用诗句完美展现了元宵节相亲的乐趣。
“同年大会”就是新科进士发榜日,每到这一天,京城里权贵家的小姐们,纷纷低调出行,到曲江边偷看新科进士们饮酒聚会。
单身男女一旦看上心仪的人,便会请朋友上前自报家门,如对方也有“眼缘”,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然后彼此留下姓名、地址。待双方回家后各自禀告父母,开始托媒人说媒,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正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宋代之后自由恋爱井喷
在宋代,经媒人说亲之后、新人成亲之前,有一个相亲的程序。
《梦梁录》中记载:“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双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则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则姻事不谐矣。既已插钗,则伐柯人(媒人)通好,议定礼,往女家报定。”这个相亲的过程相当有趣,彼此相中了,则男方给女方头发插上金钗;若相不中,则男方要送上彩缎两匹,表示歉意。
宋代之后,风气更为开放,除了相亲外,也可以相对自由地恋爱,出现了大量“男追女”或者“女追男”的事情。
宋人笔记《青琐高议》中就记载了一个“男追女”的故事——
京城人周默,对邻居老秀才的21岁妻子孙氏一见钟情,展开猛烈攻势,接连写了几封情书。孙氏对周默似也有情意,但既已婚嫁,便严词拒绝了周的追求。
后来周默宦游,写信告诉孙氏:愿终身不娶,等她,直至她丈夫去世,便回来迎娶她过门。三年后,周默回乡,得知孙氏丈夫已离世,便托母亲遣媒求婚。两人终结成秦晋之好。
孙氏是嫁过三次的妇人,但周默以及彼时社会都没有对她有什么歧视。宋代社会之开放,由此可窥一斑。
宋话本《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则记载了一个“女追男”的故事——
东京有一个十八岁少女,叫作周胜仙,一日正好在茶坊遇见了令她怦然心跳的心上人范二郎,两人“四目相视,俱各有情”。
周胜仙自思量道:“若还我嫁得一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今日当面错过,再来那里去讨?”于是主动向心上人透露:“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可谓胆大无忌。
明清“倒茶”相亲
明清还有一种“相亲”习俗,媒人带男方去女方家,女方不出面,在闺房里观察男方的行为举止。如果感觉合适,就会出来给男方倒茶;感觉不合适,便不出闺房,人们已经心照不宣知道这门婚事不成了。男方虽然遗憾,但也能进退有据,不失尊严。
关于相亲,还有“抛绣球”“比武招亲”等方式。
“抛绣球”,起源于壮族传说,“比武招亲”大约最早出现在唐朝,但由于这两种取婚行为是一种相对极端的行为,偶然性强,难以把握,所以逐渐消失了,只能偶尔在电视上欣赏一下。 (戚风 整理)
延伸阅读>>>
古代的“婚介”
西周时,朝廷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称为“媒氏”。这个部门掌握着所有适龄男女的个人信息。媒氏不仅要记录每位青年的年龄和家庭背景,还需详细登记其性格、才华等各方面的特征。媒氏官员们还会定期走访每个家庭,了解适龄青年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偏好。他们甚至会悄悄观察年轻人在集市、祭祀等场合中的表现,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婚配。
春季一到,媒氏官员们便会举行内部会议,进行细致的推敲与多次比对,为每对潜在配对进行详细分析。他们还创建了一套独特的评估系统,将男女双方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多个等级,优先将那些匹配度高的年轻人撮合在一起。
古代也有催婚。提到古代的催婚,越王勾践无疑是个厉害的角色。作为一位刚刚从灭国边缘复兴的君王,勾践明白人口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性。他派出专员定期统计各地适婚青年的数量,对那些到龄却迟迟不肯成婚的家庭进行重点关注。
勾践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激励措施:所有按时结婚并生育的家庭将享受三年的税收减免。这项政策立刻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原本犹豫的年轻人为了帮助家里节省一笔税款,开始积极思考婚事。
勾践还明确要求新婚夫妻在结婚后的第一年内必须共同居住,禁止分开居住,违者同样会面临处罚。这些看似不合理的规定,实际上是为了确保新婚夫妇能够尽快繁衍,为越国培养更多的人口。
而在齐国宰相管仲的引导下,官方实施了一种名为“合独”的制度。如果你不主动找对象,官府就会为你安排!因此,官媒这一新兴职业应运而生。管仲建立了一套复杂的人口统计体系,要求各级官员定期对辖区内的单身人口进行详细统计,包括年龄、职业、家庭背景等信息。
官媒们还会将单身者进行分类:有些人是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结婚,有些人则是由于外貌条件不理想,还有些人则是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社交。针对不同类型的单身个体,官媒们会采取不同的支持措施。例如,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年轻人,政府会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而对于外貌不佳的个体,则会特别为他们寻找性格开朗且不看重外表的伴侣。
官媒需要定期对其负责的婚配案例进行回访,以确保新婚夫妇的婚后生活和谐。若发现任何问题,应及时进行调解,避免离婚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