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未成年人已然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
如何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不仅是万千家庭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多项举措,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形势严峻
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桥西小学高级教师柳玲玲就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网络上那些所谓网红“一夜成名”“一夜致富”的人设,已经造成一些学生名利观的扭曲和就业观的偏差,给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也注意到这一现象。在调研中她也发现,当前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存在过度沉迷、信息辨别能力弱、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法治意识淡薄等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除了玩游戏、浏览网站、刷短视频外,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发现,当前社交媒体上也充斥着一些不实信息、有害信息,缺乏识别能力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误导和蛊惑。
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方燕看来,在未成年阶段,认知一旦出现偏差,严重时会影响成年后的人生走向,因此,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对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意义重大。
建议探索网络信息分级制度
尽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日益健全,但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时依然会遇到各类风险和隐患。对此,代表和委员们提出相关建议,助力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
陈伟志注意到,当前,应用平台由于缺乏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的强制措施,只有少数平台会根据未成年人实名认证主动开启未成年人模式。
对此,陈伟志指出,除了要进一步强化法律落实外,也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教联体”,切实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
高金凤也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堂、教材,通过开展教师网络素养专项培训,切实提升教师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能力。同时,要夯实家庭教育基础,向家长普及网络教育知识并提倡制定家庭数字守则。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压实平台责任。
方燕建议相关部门在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框架基础上,针对网络沉迷识别标准、网络内容分级标准等实践难点,出台实施细则。通过年龄和内容双重设限,强制短视频、游戏、社交平台实施分级标签制度。同时,严令禁止通过大数据算法,向未成年人推送各类不良话题,对出现违规行为的平台背后的运营主体要严厉惩处。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也提出探索网络分级制度的建议。刘希娅建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对网络违法行为的监测和处理能力,对在网站、App嵌入色情暴力广告、游戏链接、虚假新闻等行为予以拦截、追踪。要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专项法律法规的落实,严厉打击各类危害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行为,加大法律责任追究,通过约谈、罚款、停止授权、取消上市、取缔资格等手段严厉追究主体责任。为更好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还应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法律援助和救济机制。(整理自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