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就业指导”“内部直推”“超快安置”……近年来,各个社交平台涌现各式“高端就业安置”的招揽广告。这吸引了一些求职者:有人常年考公无果,有人因为低学历找工作频频碰壁。他们通过熟人转介绍或在社交平台,甚至二手交易平台,不惜砸重金购买一个“铁饭碗”。但很多人到头来发现,钱花了之后,工作依旧没有着落。2024年11月,甘肃兰州警方破获一起特大招聘诈骗案,揭开了“高端就业安置”背后的利益链——所谓内部渠道“保送”央(国)企,很可能是多人配合演出的戏码。
“带编制或是直签,福利待遇好”
求职者小刘遇到的就是这样一个骗局。一名“热心人”声称自己认识“内部人士”,可以花钱找“关系”把他安排进一家国有企业,“带编制或者是直签,福利待遇也好”。于是,小刘父母东拼西凑了24万元钱打给对方。经过一系列“笔试”“面试”后,还真签了一份“劳动合同”。但签了之后,入职却遥遥无期。小刘最终选择报警。
2023年11月,广东潮州的一间客厅里,28岁的小林将28万元现金交给一位陌生男子,只换来对方的一纸承诺。这个陌生男子经营着一家专注“高端就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宣称通过“内部渠道”可以将求职者推荐至烟草局、电网等炙手可热的单位。双方签订的合同里,对方承诺将在一年内把小林安排进入中国烟草专卖局潮州分公司,笔试、面试、政审、体检只需走过场,保证“包过”。对方还承诺了薪资待遇:月薪过万,加上丰厚年终奖,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当然,“铁饭碗”的价格也不低:52万元服务费,除了小林当场支付的28万元定金,余下的24万元尾款需要在他顺利上岗后支付。
2024年8月,小林接到通知,前往贵州毕节的一家烟草营销中心实习。刚到实习中心没多久,小林就被催着缴齐24万元尾款。对方不按合同约定的态度让他感觉不对劲。他拒绝交款。一个星期后,小林就被告知合同终止,并被要求从实习单位打包行李离开。“那时我就感觉,我应该被骗了。”小林说。
精心设计话术,营造“稳妥感”
曾就职于一家中介公司的小叶很清楚如何识别那些急于找工作的人。他通过在各个社交平台发布吸引性的文案,专门针对那些学历平平、希望找到稳定工作却苦于没有渠道的人。根据小叶的说法,在他们公司,有些情况下确实可以“买到”工作。他促成最多的案例,就是将求职者送进一些私立学校。这些岗位求职者自己也可以在招聘软件上找到,只不过中介公司会通过包装来提升吸引力,比如调整薪资待遇、工作时间和岗位性质等描述。“基本符合要求,没啥智力问题、学历问题都能成功应聘”。
对于一些合同工,中介公司会精心设计话术,营造“稳妥感”。然而,即便那些普通岗位,求职者通过中介顺利上岗后也充满风险。小叶所在的公司,与求职者的合同一般只有一年,不对后续的工作保障负责。求职者入职后很容易因企业的内部调整而被辞退,那么该岗位就会被重新包装,继续对外出售。小叶说:“有时候算一算薪资和你找工作付的钱,其实就是白干一年”。
临时雇佣的“群演”
近年来,围绕有偿就业安置引发的法律纠纷不断。2024年11月,兰州警方侦破一起特大招聘诈骗案,进一步揭开了此类骗局的常见套路。这场持续近三年的骗局涉案金额超过8000万元,受害者多达400余人,均为大学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引发广泛关注。
根据兰州警方的公开披露,案件主犯于某曾是兰州一家国企的临聘人员,因熟悉国企招聘流程,从2021年年底开始策划这场精心包装的骗局。他伙同多人,以“安排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正式编制工作”为诱饵,专门针对甘肃省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实施诈骗。
为了提升骗局的可信度,于某等人注册成立了一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作为掩护,租赁多处场地伪装成“考场”“培训中心”或“会议室”。从发布招聘信息到组织考试、面试,再到安排体检和岗前培训,整个流程被设计得环环相扣。他们甚至为受害者提供工装、工牌和制服等入职装备,以增强骗局的真实性。
警方调查发现,于某的“公司”里,真正从事日常工作的只有一人,其他全是临时雇佣的“群演”。这些人被安排扮演各种角色:有的假装公司员工在工位上忙碌,有的在“考场”中假装考生,有的甚至冒充“内部关系的大领导”,专门安抚受害者。在整个诈骗链条中,每个“工作岗位”的收费从几万元到20万元不等。经过中间人层层加价后,一些岗位最终以高达五六十万元的价格出售给求职者。
(综合光明网、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