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照片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校服被喻为学生的“第二层皮肤”,对学生健康成长、审美自信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家长对于校服安全问题感到焦虑。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校服质量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上海市人大代表陶爱莲聚焦校服行业高质量发展,直言当前校服市场存在的质量隐忧、恶性竞争及采购透明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多项改革建议,呼吁通过规范市场秩序、优化采购流程、强化质量监管,让校服真正成为“安全衣”“放心衣”。
恶性竞争与质量隐忧:
校服市场的“小作坊”困局
“校服是学生的‘第二层皮肤’,但部分劣质产品连基本的安全舒适都难以保障。”陶爱莲指出,根据2024年10月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与前瞻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校服产业挑战与机遇分析报告》,校服市场品牌集中度低,竞争激烈。专业从事校服生产销售的企业超2000家,纺织服装企业近3万家,没有正规资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小作坊”数量庞大。其中校服业务营收超1亿元的企业不足10家。“市场资源分散,品牌信息繁杂,校服消费者核实信息真实性的能力有限,使得部分低质低价的供应商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得竞争优势,引发了货不对板、以次充好等消费争议。”陶爱莲表示,在企业座谈调研中,很多校服企业表示,这种恶性竞争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还损害消费者权益,而且会打击企业投入研发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信心。
此类问题直接反映在校服质量上。多位家长反映,孩子校服存在“薄透易皱”“一洗就变形”等问题,甚至有家长抱怨:“校服穿一学期就破洞,安全性和耐用性还不如普通童装。”
定制化与成本之困:
校服“一校一款”难两全
据了解,2013年上海市教委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见》强调了校服自愿购买原则,充分保障了家长参与采购管理的合法权益。“当前实践中,上海市内很多中小学实行学校公开招标、家委会参与的选购方式,定制符合学校鲜明特色的小批量个性化产品。”陶爱莲解释,精准的定制模式对企业设计、生产、交付提出高要求,很多校服供应商在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专业化人才等软硬件上投入更多成本。然而,随着校服采购合约周期缩短,企业备货压力大、库存积压风险大,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为满足校服定价亲民的诉求,考虑企业盈利需要,一些校服供应商以简化生产流程或使用低性能面料等方式降低成本,同时也影响了质量。
“最终牺牲的是质量。”有媒体报道,不少家长反映校服存在薄透、易皱、易起球、易磨损变形等问题。某校服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定制订单量小,平摊到每件校服的成本比批量生产高出30%,但学校招标时又强调价格亲民,企业只能‘走钢丝’。”与此同时,家长对“物美价廉”的诉求愈发强烈。一位家长代表直言:“定制校服价格动辄数百元,但质量却配不上高价,我们既要为特色买单,又担心‘花冤枉钱’。”
让校服回归“育人初心”
校服不仅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更是关乎学生健康与家庭支出的民生大事。陶爱莲坦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长形成合力。”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增强,校服行业的提质升级已迫在眉睫。记者了解到,校服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直是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连续多年将其列入《上海市重点产品质量监控目录》,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严查质量违法行为。2024年,市、区市场监管部门共抽查校服产品332批次,发现2批次不合格,均为纤维含量标识不符合标准要求,相关市场监管部门已督促不合格产品的生产者进行了整改。“我们期待,未来每一件校服都能让学生穿得安全、家长买得放心。”陶爱莲的呼吁,道出了无数家庭的心声。
针对行业痛点,陶爱莲提出三个改革建议,直指校服市场的“沉疴痼疾”。首先是建立星级评定制度,淘汰“小作坊”。她建议借鉴酒店、旅游行业经验,由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校服供应商星级评定委员会,从质量、生产能力、交付周期、售后服务等维度制定地方标准,对达标企业授予星级认证。“通过公开透明的评级,学校、家长可快速筛选优质供应商,倒逼企业提升竞争力。”
同时,可以推行区域化统一模式,破解“成本魔咒”。在陶爱莲看来,标准化与个性化并非对立。她以上海为例,建议以区为单位试点统一款式、统一定价、集中招标的区域化模式。“规模化生产能降低企业成本,让更多中小企业参与竞争,最终惠及消费者。”她强调,统一模式可与定制模式并行,满足多元需求。
在采购环节,陶爱莲呼吁学校公开评审标准和流程,并向未中标企业提供详细反馈,“堵住暗箱操作空间”。同时,试点“校服质量数字化监管”——每件校服上都生成一个专属二维码,家长扫码即可查看校服的生产编码、质检报告、企业资质等信息。“用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壁垒,让每一件校服都能‘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