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余平:扎根黄浦情系民生,立足创新筹谋发展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3月12日

  □  黄浦人大供稿

  出生于石库门的老弄堂,工作在黄浦江畔的办公楼,胡余平对于这片故乡热土,始终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身为上海市人大代表,胡余平将这份深厚感情融入到了人大代表神圣职责与使命之中。他积极深入基层社区,倾听民众心声,将人民的意愿和需求作为履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为人民群众发声呼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针对老城区旧住房的更新改造,胡余平在各种场合多次为民呼吁。一次走访中,他发现中山南路上一处公交站点设立后迟迟未搭建候车亭,不论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候车人无处歇脚也无处躲避,大家对此颇有意见。胡余平通过实地察看,详细了解情况,及时撰写了《关于中山南一路鲁班路公交站点搭建候车亭的建议》。他提出:“公交站点有45路、111路、780路等多条线路,居民出行需求大。如今周边施工已结束,人行道宽敞,完全具备搭建候车亭的条件,这样能为居民提供遮风挡雨的便利。”他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候车亭很快得以建成。

  胡余平还关注上海日益加剧的老龄化问题。多年来,他一直与社区老人沟通联系,倾听他们的诉求。他了解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中存在一些评估标准不清、监督机制薄弱的问题,导致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未能及时享受到政策带来的便利。为此,他提交了《关于长护险申请人社区公示的建议》,建议通过社区公示申请人名单、接受居民监督等方式,完善评估过程,使政策更精准地惠及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

  胡余平还特别关注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他耳闻目睹许多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无法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甚至在疫情期间因不会使用健康码而被拒之门外。他了解到老年人这一迫切需求,结合自身金融科技背景,在《关于设计推广适用于老年人的智能手机APP若干建议》中,从简化功能设计、优化界面布局、增强语音交互、加强安全防护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这些建议不仅贴合实际,还充满了对弱势人群的关怀,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为老黄浦人,我目睹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变迁;作为人大代表,我更要为这里的每一位居民谋福祉、解难题。”胡余平的足迹遍布城区,他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心声;他走访企业,推动创新发展。他关注民生,立足创新,为上海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用一颗赤诚之心书写属于人大代表的履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