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鸣民
在面对此类消费场景时,消费者应时刻保持警惕,多方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消费前仔细确认细节:在购买数码产品,尤其是涉及“国补”等优惠活动的商品时,务必要求销售人员详细说明所有费用明细。不要仅听信口头承诺,对于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商品实际价格、是否包含其他附加费用等关键信息,要明确确认。比如,在购买手机时,应要求销售人员以书面形式列出手机价格、各类补贴金额、碎屏险等附加产品的费用及性质(是赠送还是购买),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
2.付款环节注意留存证据:付款时,要留意支付的项目和金额,仔细核对付款明细与之前确认的信息是否一致。像宗先生遇到的分笔支付情况,更要格外谨慎,当场询问清楚每笔款项的用途。务必通过可查询的支付方式付款,如银行卡、移动支付等,并保存好支付凭证,如支付截图、交易记录等。这些凭证是后续维权的重要依据,能清晰显示支付的时间、金额、收款方等关键信息。
3.遇到问题及时沟通与维权:如果发现实际消费与之前约定不符,比如被搭售碎屏险等情况,应立即与商家沟通。沟通时,尽量通过书面形式,如聊天记录、邮件等,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要求商家给出合理的解释并解决问题。若商家拒绝合理诉求,消费者可以向相关平台投诉,如苏宁易购平台的客服,要求平台介入调查处理。同时,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等机构反映情况,寻求帮助。在投诉或反映问题时,要提供详细的证据材料,增强维权的力度。
4.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消费者应主动了解国家补贴政策以及相关的消费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在消费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像“国补”政策对手机购买的具体规定,包括激活、退货等要求,都应提前知晓。这样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依据政策和法律判断商家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5.谨慎对待激活等特殊要求:当商家提出如“国补”手机需当场激活等要求时,消费者要谨慎对待。在激活前,务必确认所有消费内容都符合自己的预期,避免因激活后无法退货而陷入被动。
总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要保持理性和谨慎,注重细节,及时留存证据。一旦发现权益受损,要积极通过合法途径维权,让消费环境更加公平、透明。(本版“律师意见”由“3·15”特刊特聘法律指导机构上海市申房律师事务所主任孙鸣民律师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