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承诺“月底结清”却总在发薪日失联

7天为32名务工者追回59万元欠薪
上海法治报 2025年03月25日 陈颖婷

  □  记者  陈颖婷

  “两个月没拿到一分钱,孩子学费都交不上!”工人们攥着《劳务合同》向公司讨要说法时,没想到这场涉及32人、59万元的欠薪纠纷,竟能在7天内逆转——从仲裁驳回、老板“打太极”,到法院、工会、法援律师三方联手破局。这场“闪电调解”背后,不仅是血汗钱的追讨,更是一场关于法律刚性与人情弹性的精准博弈。

  消防整改背后的“空头支票”

  “消防不过关?我看就是借口!”工人赵大海(化名)气愤地说。赵大海和工友们在上海某公司工作,但此后工人们却被告知承接项目的消防设施不达标,需要整改,暂时停工。去年6月起,公司负责人张明(化名)多次承诺“月底结清”,却总在发薪日失联。工人们辗转找到劳动仲裁委,却因合同上醒目的“劳务”二字被拒之门外。“劳务合同不算劳动关系,你们得去法院起诉。”仲裁员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得众人透心凉。

  工会调解员赶到时,人群已濒临失控。“张总说今天一定到!”她扯着嗓子安抚,背后衬衫被冷汗浸透。然而监控录像显示,张明的汽车半小时前从车库悄然驶离——这已是他第三次“爽约”。眼看矛盾升级,上海市浦东新区总工会紧急介入,联合劳动监察部门安抚工人情绪,并向上级申请法律援助。

  调解室里起硝烟,从拍桌怒骂到理性博弈

  去年9月15日,浦东新区法院调解室内,空调嗡嗡作响,却压不住紧张气氛。“不是不认账,但有些人的工时和工种对不上,得先核清楚!”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明甩出一沓考勤表,态度强硬地说。面对务工者提出的59万元欠款,张明承认部分款项,却对管理层员工“按营业额提成”的要求坚决反对。赵大海猛地站起来,合同“啪”地拍在桌上:“白纸黑字写的提成比例,你现在想赖账?”

  关键时刻,法院特邀调解员与法援律师联手破局。在“面对面”核账中,调解员逐一比对工时记录和工种明细,法官现场释法:“无论是劳务还是劳动纠纷,拖欠报酬必须依法清偿。”经过三天拉锯,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劳务费按工种分类计算,管理层争议部分单独协商。

  三天三夜的拉锯战后,调解方案浮出水面:59万元分三期支付,首笔20万元次日到账。2024年9月20日,在法院、工会、法援律师的见证下,张明承诺分三期支付59万元欠款。签协议时,张明瞥见工人们通红的眼眶,终于怀着愧疚软下了态度。工人们捏着协议书反复确认,指尖微微发抖:“真能拿到钱?我不是在做梦吧?”从提起诉讼到达成协议,这场纠纷仅用7天便尘埃落定。

  “既要刚性执法,也要给企业喘息空间。”这7天里,法官带团队通宵核对数百张工时单;法援律师为工人们梳理出法律依据;而张明在最后一刻交出的财务账本,成了打破僵局的关键。最终,确定根据32名工人不同的工种计算劳务费,并制定了不同期限的还款计划。

  “劳务合同纠纷常被看作‘灰色地带’,但正义不会缺席。”调解团队负责人总结道。这场“闪电调解”的背后,是法律剑锋的精准出鞘,亦是社会温情的悄然缝合。

  【调解心得】

  本案是“法院保障+工会支持+法援参与”多元解纷机制的生动实践。纠纷化解的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府院联动,法院指导与工会协调无缝衔接;二是精准释法,厘清劳务关系法律边界,引导双方聚焦核心矛盾;三是柔性调解,平衡双方诉求,以“分期方案”弱化对抗情绪。本案中,双方是劳动合同还是劳务关系影响解纷结果,为此,通过向双方做好相关法律释明,便于当事人自行选择更有利于己方的纠纷处理途径。经释明后,双方直接围绕欠付劳务报酬开展协商,提高了解纷效率。三是弱化纠纷对抗。与其他纠纷调解工作相比,劳务合同纠纷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往往分歧较大、易产生对抗情绪。在处理此类纠纷时,调解工作需注意适时安抚劳务提供者一方情绪,同时结合双方诉求提出合理调解方案,循循善诱分析利弊,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